不造车,只做车的“搬运工”。新年伊始,又一房企巨头绿地集团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目标是“打造百亿级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台”。
而近日,绿地集团宣称已经拿下了首个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单,共计5000辆,以全球热门车型为主,销往西亚、中东等地区,总金额约7000万美元。
前有万达、恒大等房企造车“折戟沉沙”,此次,绿地集团兵出奇招,不造车、只卖车,是否能成功分食新能源汽车的“大蛋糕”?
绿地卖车,剑指“年销百亿元”
作为零售界的“奇兵”,“胖东来”火遍了全国。一时间,“胖东来模式”引来商界争相效仿。简而言之,“胖东来模式”之所以成功,就是通过联采实现“价廉”,再通过“自有检测”实现“质优”。
而今年新年伊始,绿地集团却官宣要做新能源汽车界的“胖东来”,通过全面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品牌方的“全方位服务商”。
房企学习零售巨头“胖东来”杀入新能源汽车?这确实很跨界,那么绿地集团会成功吗?
从做法上看,目前,绿地主要是依托自身优势搭建新能源汽车的海内外销售平台。就海外来说,绿地拥有绿地贸易港和进博会资源,绿地一直是进博会资深组展商和采购商,在采购和分销上有着多年经验和自身优势。
就国内平台而言,绿地依托的是其重资产,打造“主题商业广场”。今年1月18日,合肥绿地中央广场GX360已对外亮相,集新能源汽车展销、售后、新车发布、汽车泛生活、汽车工业科技体验于一体,其实就是新能源汽车主题商业广场,其也引来了蔚来、特斯拉、理想、华为、小米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品牌的签约入驻。
同时,在首个出口订单签约仪式现场,绿地汽车、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和江苏车链等三方代表签署合作书。值得注意的是,签约方之一的江苏车链的背后是上海车链信息科技集团,其核心企业包括上海车链信息科技和芃徕汽车产业发展。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是绿地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开拓新增长点的重要表现。绿地将依托进博会平台,发挥自身全球贸易供应链配置、海外资源布局及多年来在汽车销售服务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整车出口、海外组装、服务集成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打造绿地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台,力争在未来三年实现年出口10万辆、年销售规模百亿元的目标。
近日,绿地集团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图/绿地集团官方公众号
轻资产入局,能否解困?
“相比于此前恒大等房企亲自造车的模式,绿地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方式更为取巧,这其实是一种轻资产的模式,赚取的是中间的销售佣金等,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能够分一杯羹。”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
事实上,绿地在新年官宣进军新能源汽车,也是在推动转型发展。张玉良也表示,当前,绿地正以“二次创业”的进取精神,提升老赛道、开辟新赛道、推动转型发展,奋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绿地集团的转型举措与其近年来业绩下滑密切相关。根据其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10亿元至-130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95.6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销售业绩方面,绿地控股2024年度销售额为639.2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2.7%;新增房地产项目储备仅为2个,与往年相比明显缩水;建筑施工项目数量虽累计达到2711个,但项目总金额却同比减少了47.83%。
“绿地此举更多是迎合新能源行业的趋势,增加自身的销售业绩,拓展盈利的来源。”张宏伟进一步分析称:“但是,绿地整个盘子大,多元化业务也多,整个集团的转型和解困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事实上,房地产开发商向来拥有敏锐的资本嗅觉。早在2016年-2020年期间,很多房企就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比如2016年,万达集团出资5亿元投资了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2017年,华夏幸福出资3.3亿元获得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53.4%股份;2017年,宝能集团斥资66.3亿元获得观致汽车51%的股份,实现对观致汽车的控股;2018年,恒大宣布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并通过不断收购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公司,实现快速启动造车的目标;2019年,富力集团宣布参股华泰汽车,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但是,这些造车的尝试都鲜有成功。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门槛较高,一款新车型的研发投入就需要数十亿元,供应链管理更需要多年积累。2023年,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为106亿元,同期比亚迪的研发费用达到了395.75亿元,这种“烧钱”速度依靠同样是由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托举”,显然“难以负荷”。
当前,房地产行业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多数房企自身已然是“负重前行”,此时,绿地选择做新能源汽车的贸易,已非“恒大造车”的模式,更多是一种盈利渠道的开拓;同时,绿地布局新能源汽车也并非“完全转型”,其“二次创业”能否成功还需时间来考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徐倩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