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池企业赴港上市“候场”名单再度扩充。


2月11日,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00750.SZ)的二次上市计划终于落定,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被认为有望创下港交所近年最大的一笔IPO。另一正极材料前驱体头部企业中伟股份(300919.SZ)也在2月11日晚公告,启动赴港上市筹备工作。


2月12日,贝壳财经记者尝试致电中伟股份,电话未获接通。


为全球化布局铺路被视为是锂电池企业选择赴港上市的主要因素之一。中伟股份近年亦在加快全球化产业链布局,而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Wind数据显示,2020年A股上市后,中伟股份先后通过定增募资达93亿元。


“中国锂电企业赴港上市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国际化战略、国内融资环境收紧及行业竞争压力。”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杰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行业的认可度较高,且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吸引了新兴科技企业。


中伟股份A股上市四年内已募资近百亿


公告显示,中伟股份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公司计划与相关中介机构就本次H股上市的具体推进工作进行商讨,关于本次H股上市的细节尚未确定。


至于此次港股上市目的,中伟股份称是希望深入推进“发展全球化”战略部署,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成立于2014年的中伟股份主要生产制造三元/磷酸铁前驱体、四氧化三钴、镍等,这些产品主要用于生产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钴酸锂正极材料,以上正极材料进一步加工制造成锂电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等领域。2020年中伟股份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在三元前驱体与四氧化三钴领域,中伟股份市占率位居头部。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中伟股份依旧占据三元前驱体国内及全球市场的头把交椅。


经营业绩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中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01.63亿元,同比增长15.17%;归母净利润13.24亿元,同比下降4.54%。


自2021年以来中伟股份加速国际化产业链布局。


公司将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主要原材料镍的原产地印尼作为其国际化的第一站,先后建立了四大镍原料产业基地,截至去年年末建成及在建产能规模近20万金属吨。中伟股份曾在去年10月的调研中表示,预计2024年镍自供比率近50%,2025年将持续提升。


同时,中伟股份与合作方共同启动了韩国与摩洛哥的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计划在韩国建设镍精炼及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在摩洛哥建设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磷系材料以及黑粉回收的项目。


不过中伟股份在韩国投建镍精炼厂的计划日前受挫。公司2月10日公告称,由于电动车市场及相关产业环境持续变化导致项目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决定终止对该项目投资。


持续的海外布局意味着庞大的资金投入。中伟股份曾在2024年中报披露其在建的几大重大项目包括印尼高冰镍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均为募集资金。Wind数据显示,除去2020年IPO募得的14亿元,中伟股份2021年与2022年均进行了定增,募资总额达93亿元。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掀赴港上市潮,为全球化布局铺路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企业赴港上市的进度加速。


2月11日晚间,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正式向港交所递表。在此之前,来自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双登集团、金晟新能源、正力新能等亦递交了港股上市申请。


“中国锂电企业赴港上市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国际化战略、国内融资环境收紧及行业竞争压力。”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杰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够为企业提供全球化资本运作平台。与此同时,2024年A股IPO审核趋严、募资速度放缓,促使企业转向港股。例如,正力新能、海辰储能等企业因A股上市遇阻后转战港股,港股相对宽松的审查流程(如无需盈利门槛)和更短的上市周期成为关键优势。


从资金、资质、品牌等方面为全球化布局铺路被视为是锂电池企业选择赴港上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去年12月,宁德时代宣布了一项赴西班牙建设动力电池工厂的计划,该项目投资总额预计达40.38亿欧元,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306亿元人民币。随之,宁德时代宣布筹划赴港上市。


王杰表示,随着锂电池行业进入产能扩张和全球化布局的关键阶段,企业亟须资金支持海外建厂、技术研发及供应链优化,海外市场对本地化生产的政策要求也推动企业加速产能本土化。而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通过港股上市,可直接吸引海外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助力其海外工厂建设和全球市场份额争夺。港股募资还可补充外汇储备,满足欧元、美元等海外投资需求,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同时规避关税和供应链风险。


此外王杰提出,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行业的认可度较高,且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吸引了新兴科技企业。2024年港股IPO市场回暖,预计全年融资额达1500亿元,流动性改善也成为重要吸引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