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氢走廊建设在多地加速布局。
2月10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开征求《重庆市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成渝、渝桂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建设,谋划布局建设加氢站设施。这是2025年开年来,第四个省份在氢走廊建设上进一步布局。
就在去年年末,重庆与贵州、广西在陆海新通道经济发展论坛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重庆—贵州遵义—广西钦州高速公路布局加氢站,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首条“氢走廊”,并计划于2025年12月建成投用。首批加氢站将在2025年底建成,后期根据需求加密站点。这一合作将整合三地的氢能供应和物流运营能力,形成“绿色通道物流体系+氢能供给体系+氢能产业创新体系”的全业态发展格局。
此前,四川省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与重庆共同推进“川渝氢走廊”建设;河南省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内蒙古自治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赤峰至锦州港至上海绿氢走廊,开展锡林郭勒至曹妃甸输氢管道前期工作,支持盟市建设绿色氢氨醇、氢能应用基地。
截至目前,我国已规划或建设的氢走廊数量超过16条,覆盖了多个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氢走廊多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区域的GDP占全国的近50%。去年,长三角地区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车的高速公路运输大动脉,计划在嘉兴、上海、苏州、杭州和宁波之间打造“长三角氢走廊”,覆盖650公里的氢能走廊。
2025年开年,氢能产业已形成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1月,我国发布了5条国家氢能相关政策,涉及交通运输、标准制定、绿色技术、重大技术装备、未来产业等多个方面。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从法律层面提升了氢能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地方上,今年1月,我国有19条地方氢能政策出台,涉及北京、广西、江苏南京、广东广州、广东佛山、河南、四川、江西、上海、沈阳、湖南、浙江宁波、山西、辽宁等多个省市。全国共有23个省市区将氢能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1月,国内多达14个省份的40个绿色氢氨醇项目传出动态。从地域分布来看,内蒙古和新疆地区最为显著,分别有13个和8个项目推进。从项目进展角度来看,5个项目签约,7个项目备案,20个项目招标,4个项目公示,3个项目开工,1个项目投产。
另外,河北、江苏、山东、天津、河南、四川等六省市相继发布了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氢能行业相关项目共有52个。其中,河北省27个、江苏省10个、河南省8个、天津市3个、山东省和四川省各2个。
期待末端多元化应用场景的开拓
目前,国内氢能产业仍处于生态构建的早期,尤其氢能的运输供应、多元应用相对短板,诞生了对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需求。相对来说,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终端应用产品,具有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零排放等优点。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有望翻倍,特别是在中重型车辆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将不断扩大。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氢能专委会秘书长柴博告诉新京报零碳研究院,2025年氢能产业将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现阶段产业推进呈现出明显的梯次性特征。首批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商业模式探索期,需通过实际运营数据验证核心设备可靠性、系统经济性,以此夯实产业化基础。后续规模化项目才能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真正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氢能产业发展关键在于上游制氢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下游多元化应用场景的不断开拓。
交通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已实现小规模示范应用,未来将向大规模推广迈进。氢能船舶、氢能无人机等新型交通工具也在不断探索中。在能源领域,氢能发电与热电联产将得到更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在工业领域,氢冶金、绿氢化工等应用逐渐扩大,为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此外,氢能还在建筑供热、备用电源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