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集团上市主体明治控股近日发布2024财年前三季度业绩显示,受消费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治中国牛奶及酸奶、冷冻甜点等业务销售额下降,未能走出亏损阴影。
近年来,明治集团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投资布局,包括收购澳亚集团25%股份巩固奶源基础,在天津、广州等地投建新工厂,对明治中国进行业务重组等,但其在华业绩仍受困于乳制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及趋于理性的消费行为。
明治集团高层数月前透露,中国是明治进行重大投资并期待增长的市场,但此前的方法将难以为继,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估产品战略。2024财年,明治集团努力通过重组业务,包括停掉不盈利的产品、重估不盈利的渠道、缩减不必要扩大的领域等,以确保中国乳制品业务具有稳健的贡献毛益。
明治中国持续亏损
财报显示,明治控股2024财年前三季度净销售额为8750亿日元,同比增长5%,完成财年计划的75.5%;营业利润为664亿日元,同比减少4.7%,完成财年计划的77.3%;归母净利润为436亿日元,同比减少2.9%,完成财年计划的87.2%。其中,明治中国净销售额为191亿日元,同比增长4%;营业利润亏损53亿日元,而上年同期亏损27亿日元。
明治控股2024财年前三季度业绩。 财报截图
明治控股称,在食品领域,明治通过提价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在日本,明治促进B2B(企业对企业)业务增长,在海外市场则为中国业务实施了盈利提升计划。这些因素决定着明治控股报告期内的业绩表现。
就中国市场而言,明治集团执行牛奶和酸奶业务盈利提升计划,具体包括缩减销售区域和客户,重估商品SKU(最小存货单位)等,亏损范围有所缩小,但也造成销售额下降。此外,由于需求高峰期的恶劣天气影响,明治中国冷冻甜点业务销售额大幅下降,加之该业务新工厂运营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明治海外食品解决方案业务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早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发布时,明治中国市场业绩表现就受到投资者关注。2024年11月,明治控股高层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坦言,中国市场一直具有挑战性,消费更趋理性。排除这一因素,明治集团中期商业计划正按预期取得进展。
在华业务持续亏损是明治集团的一大痛点。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明治中国净销售额为214亿日元,以人民币计算同比增长2%;营业利润为-4亿日元。
2023财年(截至2024年3月),由于销售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价格战竞争加剧,明治牛奶和酸奶业务在中国消费端市场经营业绩下降。此外,明治在中国参股的澳亚集团,也受饲料价格上涨和原奶价格下跌影响发生亏损。种种原因导致明治中国2023财年净销售额增至243亿日元,但营业利润进一步降至-37亿日元。
明治中国2023财年营业利润亏损。 财报截图
在华业务遭遇挑战
明治集团前身明治制果成立于1916年,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陆续布局乳制品、巧克力、雪糕、营养和食品等业务板块。
2018财年,明治集团制定2026年企业愿景,中长期目标是提高企业价值,同时应对商业环境变化,营业利润保持中高个位数增长,海外市场销售比率目标为20%。2023财年是明治集团实施第二阶段中期商业计划的最后一年,其曾在2022财年报告中表示,食品分部海外市场销售比例在5%左右,仍然较低,集团正在海外市场建立基础增长,扩大在中国市场的生产能力。
2020年4月,明治乳业母公司株式会社明治以约280亿日元(约18亿元人民币)收购澳亚集团25%股份,被称为明治并购史上最大规模的出资。明治中国在通报中解释称,“此次股权收购是为了强化从原料奶采购到生产的价值链,并为在中国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打好基础。”
然而受奶价下行影响,澳亚集团2023年亏损4.89亿元。澳亚集团在财报里坦言,2023年是奶牛养殖业十几年来最具挑战性的一年,也是乳制品消费增速十几年来最慢的一年,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乳制品制造商间价格竞争激烈。2024年,中国奶牛养殖市场环境未见好转,澳亚集团预计亏损11.7亿元至13.8亿元,明治控股作为其参股股东将继续受到牵连。
2022年1月,为实现对中国区业务的一元化管理,明治中国进行集团业务重组。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北、华南地区的事业规模,明治还在天津、广州投建牛奶及酸奶新工厂,其中天津工厂2023年1月投产;广州明治2024年3月开业,是明治集团在华南地区的首个牛奶、酸奶生产基地。至此,明治集团完成在华北、华东、华南三地的产能布局,但其在中国市场的盈利能力却未获得显著提升。
明治控股曾在2024年4月援引欧睿数据称,由于健康意识提升,中国牛奶消费端市场增长趋势基本没有变化,但市场参与者增加以及原料奶供需矛盾缓解导致价格战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相比之下,企业端牛奶市场正随着快速增长的餐饮需求和咖啡馆数量而有所增长。
乳业专家宋亮分析认为,明治能够长期坚持在中国投资并保持信心,在外资乳企中并不多见。明治中国业务亏损主要在于参股牧场、自建工厂等重资产投资抬高了运营成本,加之疫情过后国内乳品市场从常温到低温产品、从C端(消费端)到B端(企业端)全面开启价格战,明治高端定位在竞争中没有优势。靠新品拉动终端市场的策略理论上可行,但前期投入较高。
重组乳品业务保利润
当前,明治集团在华市场战略已发生转变。
在2024年4月发布的2023财年业绩预测中,明治集团曾针对中国市场提出三大举措,一是扩大产品阵容,推出营养功能型新品和符合本土需求的产品,推出功能性酸奶并加强宣传;二是拓展企业端业务,尤其是连锁咖啡馆渠道;三是在新工厂投产前强化组织结构,增加华北和华南地区的销售人员和经销商,构建面向华北、华东、华南的核心物流体系,建立产品开发中心、整合开发功能等。
不过据明治控股高层2024年11月对投资者透露,明治在中国市场的B端业务处于困境,因为市场份额已经输给其他公司,“尽管我们的产品没有任何问题”。
明治控股首席执行官川村和夫(Kazuo Kawamura)当时在接受投资者提问时坦言,明治进入中国并不是为了占领大部分市场,而是专注于将消费群体尤其是高端客群转换为客户。“我相信这个市场将继续存在于中国,即使经济形势变化,也会保持稳定。”
川村和夫同时认为,中国是明治进行重大投资并期待增长的市场,但鉴于经济环境变化,此前的方法将难以为继,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估产品战略。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而该市场的关键在于,明治如何才能继续被当作一家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公司,“我们正努力转向一个提供合理贡献毛益率的市场。我们的目标是在下一财年及以后实现盈亏平衡。要解决这个问题,仍需要采取各种措施。”
对于中国乳制品业务,明治控股食品分部首席运营官松田克也(Katsunari Matsuda)对投资者表示,明治正努力通过重组业务,包括停掉不盈利的产品、重估不盈利的渠道、缩减不必要扩大的领域,来确保稳健的贡献毛益率。相关计划正在按预期进行,贡献毛益率也在正轨上,下一步是通过差异化产品确保可观的销售额,产生稳健的贡献毛益。“即便这是一个利基市场(高度细分市场),我相信逐步发布能够为该市场提供明治独特技术和价值的产品,将十分有益。”
宋亮认为,鉴于消费环境已不允许企业激进扩张,砍掉不赚钱的项目、渠道,进一步投入利润好的业务,是一种正确选择。中国市场长期乐观,近些年涌现出一大批白领甚至“金领”,因此明治主打高端客户也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明治集团也将继续挖掘亚太市场潜力。2025年2月10日,明治集团宣布,其食品部门的海外扩张被定为明治2026年中期商业计划的最高优先事项。“我们把亚太地区视为一个具有巨大业务增长潜力的地区”,为了在该区域实现强劲业务增长,明治集团将成立明治食品亚太有限公司。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