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DeepSeek爆火同样点燃了AI医疗概念股。


2月18日,安必平股价再度大涨,截至收盘,涨11.95%,报34.39元/股。在此之前,公司已连续两个交易日实现20cm涨停。2月17日,医药板块表现亮眼。截至当日收盘,泓博医药20cm涨停,嘉应制药、贝瑞基因、达安基因等多只医药股涨停,天智航、硕世生物、科美诊断等个股股价涨超10%。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随着AI在体外诊断板块的应用愈加成熟,此轮大涨中体外诊断板块表现突出,2月17日,35只医药股涨幅超过5%,其中包含11家体外诊断企业。


连日来,DeepSeek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引发关注,2月以来,恒瑞医药、云南白药等多家医药企业积极接入DeepSeek,拓宽AI领域布局。而随着AI医疗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实践落地,AI技术在医院端应用逐渐铺开,日前,我国迎来了首位AI儿科医生。


上市公司忙布局,DeepSeek应用成干部考核指标


进入2月,DeepSeek同样成为医药公司布局的关键词。


2月,恒瑞医药发布企业文件,要求各体系、各部门需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制定详细的DeepSeek应用计划,明确应用场景、实施步骤、预期目标及时间节点,推动DeepSeek在公司内部的全面落地和有效应用。同时,公司将开展DeepSeek应用经验交流会,定期跟进,并将DeepSeek应用情况作为各级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月12日,云南白药发文称,2月9日,结合工作实际上线国产开源大模型 DeepSeek,依托企业级数字员工“白小柒”“重小楼”及协同平台“白药钉”,加速中医药产业数字化升级。


AI加持下,多只个股持续上涨。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自2月1日以来,安必平、迪安诊断、华大智造、美年健康、泓博医药、华大基因6只个股区间涨跌幅超过50%。


随着板块持续飘红,多家公司回应布局AI应用的情况。其中,2月11日,贝瑞基因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对于“AI+医疗”方面,结合公司主营业务,公司希望以测序为基础,提供更多创新的检测产品。此前一日,迪安诊断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公司围绕健康的全生命周期向诊断、治疗、健康管理等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AI及大数据管理的相关服务。


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体外诊断企业表现突出。截至2月17日收盘,医药(中信)成份分类下475家公司中35家日涨幅超过5%。其中,包含11家体外诊断企业。


AI催热体外诊断板块背后,AI在该领域的应用已经走向成熟。


杭州医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朱丽萍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AI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深化,尤其在医院、第三方实验室以及“两癌”筛查项目中,AI的应用价值愈发凸显,涵盖领域包括细胞病理、免疫组化、组织病理等。在病理业务量较大、医生匮乏的情况下,AI产品可以通过对病理图象的分析和诊断,辅助医生提升阅片效率和准确度。截至目前,医策科技的宫颈细胞病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PathoInsight-T,已帮助多家医院处理了几百万人份的报告辅助判读工作。


朱丽萍介绍,三甲医院病理科室业务量大、二级医院人力资源紧张、“两癌”筛查项目时间相对集中,第三方实验室存在业务高峰期等问题,都可以借助AI产品解决。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与AI产品配套的智能扫描仪设备、试剂耗材相应迎来性能与智慧化提升,为病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AI应用加速铺开,AI儿科医生已上线


AI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信证券研报称,国内企业发布的AI医疗垂类大模型数量已超50个,且在应用落地层面悉数采用和美国市场相同的先B后C战略。基层医疗资源稀、AI诊疗智能化产品能以高性价比方式提高诊疗效率为国内大模型辅助诊疗应用落地的两大驱动因素。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计算机&医疗产业链组测算,2025-2029年国内大模型智能诊疗产品B端、G端累计市场空间近200亿元,C端年理论市场空间超700亿元。拥有底层模型、数据壁垒以及产品客户积累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全球范围内,病理医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影响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瓶颈,这个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根据《2022中国卫生和健康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中国注册病理医师仅2.04万名,而实际需求超过10万名。


目前,AI应用已加速走入医院端。据“华为数据存储”消息,2月18日,华为2025医疗人工智能与精准诊疗发展论坛于上海举办。此次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华为携手发布瑞金病理模型。该模型基于华为DCS AI解决方案,运用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对海量病理图像进行自动分析,有望解决我国病理医生短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朱丽萍认为,AI医疗已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实践落地,国内领先的AI医疗企业逐步积累了丰富技术成果、实践经验,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的认可,AI医疗将更深入融入医疗体系。


2月13日,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会诊中心,我国首位专家型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与13位儿科专家共同完成了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在对一名8岁男孩的“AI儿科医生+多学科专家”双医并行多学科会诊中,工程师将患者的主诉和病历资料输入模型后,AI儿科医生给出了与专家组会诊结果高度吻合的建议。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对媒体介绍,此次推出的AI儿科医生,是北京儿童医院正在研发的儿童健康大模型系列产品之一,是一款专家型AI儿科医生,用来担任专家的临床科研助理,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权威指南,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升临床决策效率。近期,该院还将推出家庭型AI儿科医生和社区型AI儿科医生,满足家庭保健需求,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丁爽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