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俞金旻)3月4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获悉,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患者截瘫两年后重新站立行走。
“抬腿、迈步、站稳了!”在8个摄像头的记录下,林先生扶住助行器,缓缓抬起腿。他曾被宣判“永远站不起来”,此时正用双腿踏出逆转命运的脚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下,采用堪称革命性的微创脑脊接口技术,实现了全球首例完全截瘫患者恢复站立行走。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有374万脊髓损伤患者,全球近2000万患者。后续研发团队将对技术进行创新与优化,确保脑脊接口技术能够长期、稳定地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支持,相信更多的患者能够重新站起。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脑脊接口与脑机接口都属于大脑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技术。脑脊接口主要连接脑部和脊髓。例如,通过在脑部和脊髓植入电极芯片,搭建“神经旁路”,重点在于建立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连接,以实现特定的神经功能重建或恢复。脑机接口是将人类的意识和大脑活动与计算机等设备进行连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控制。汉鼎智库报告显示,医疗健康是目前脑机接口最大的市场应用领域,也是最主要且最接近商业化的领域。
2025年1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这是继1月8日北京市发布《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后,国内又一城市在脑机接口发展方面的布局。
《方案》明确,2027年前,实现高质量脑控,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临床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取得突破,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将引育5家以上具有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自主创新企业、10家以上产业链骨干企业。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方案》提出,面向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鼓励企业开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脑机接口超柔性电极、超低功耗芯片、位点脑区、解码调控算法等方面形成新技术突破,探索脑脊接口(BSI)、介入式脑机接口、基于光学或超声的新型脑机接口等新赛道。
截至发稿,已有三位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手术,正在进一步康复治疗。
编辑 陈莉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