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其中,钢铁、水泥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co₂),铝冶炼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CF₄)和六氟化二碳(C₂F₆)。


图/ic


从过去的三个“单一”管控向三个“多元”转变


生态环境部表示,此次扩围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过去的三个“单一”管控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单一行业管控转变为多行业兼容市场、单一能源活动排放管控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管控转变为多种温室气体管控。


根据《方案》部署,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其中,2024至2026年度是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阶段。生态环境部近期还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2024-2026年度为启动实施阶段,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年度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根据碳排放强度绩效设置调节系数上下限,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行业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


2027年后开始进入深化完善阶段,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各方参与市场能力,不断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逐步适度收紧机制,推动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不断下降,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协同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作用进一步提升,促进碳市场功能作用充分发挥。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按年度向所在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足额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相同温室气体种类和相同行业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开展碳排放配额集中统一交易。


市场竞争格局随着碳市场扩容迎来变化


随着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高排放行业的纳入,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碳市场的扩容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节能减排,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应对碳配额管理、数据质量把控以及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压力。


如何在这一变革中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碳排企业,如果无法有效降低碳排放,就需要购买额外的碳排放配额来满足履约要求,这将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传统钢铁企业依赖大量煤炭等化石燃料,碳排放强度高,若无法通过自身减排措施减少排放量,就需要在市场上购买昂贵的配额,从而挤压利润空间。


另外,企业需要适应新的碳排放管理要求,这涉及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变革。在技术方面,企业可能需要投资于节能减排技术,如安装高效的废气处理设备或采用低碳生产工艺。在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可以预见,市场竞争格局随着碳市场的扩容将迎来变化。纳入碳市场后,高排放企业间的相对优势发生变化。排放效率高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配额获得收益,而排放效率低的企业则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


碳市场扩为企业带来显著机遇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碳市场扩容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机遇。


碳市场扩容倒逼企业通过工艺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这不仅是企业应对碳市场要求的必要措施,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对于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通过碳市场交易可以将多余的碳配额出售,获得额外收益。碳市场扩容后,碳配额的交易量和交易额预计会增加,市场活跃度也将提升。


此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纳入碳市场后,企业可以通过减小碳价差,降低其出口产品的碳关税费用,从而减轻出口压力。


碳市场的完善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如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领域。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将为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就拿碳金融来说,随着碳市场的扩容,碳金融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将有更多机会参与碳市场交易,开发多元化的碳金融产品。例如,广期所推进的碳期货市场建设,将为绿色产业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企业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对碳市场覆盖企业来说,企业应积极适应碳市场规则,提升自身碳管理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同时,加强内部碳管理能力,熟悉碳市场规则和关键流程。


企业更要积极投资于节能减排技术,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这不仅能降低履约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还应关注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积极参与碳配额质押、碳期货等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实现碳资产的增值和风险对冲。


全国碳市场扩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碳市场政策变化,积极与同行企业、金融机构和技术供应商交流经验,共同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