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作为中关村论坛的赛事板块,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举行,毕马威现场发布《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前沿趋势报告》。

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专访时表示,AI大模型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前沿技术,最终应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都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受访者/供图


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朋友圈”持续拓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调研来看,当前中关村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科技创新水平如何?

江立勤:中关村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累计培育国家高新企业2.97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02万家,独角兽企业115家,均居全国前列。中关村在全球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大赛国际化“朋友圈”持续拓展,目前已延伸至15个海外联络处、5家国际孵化器等。

在调研访谈过程,企业普遍反馈,之所以选择在中关村创新创业是因为中关村有全国顶尖的人才资源,能高效匹配企业招聘需求,企业可与周围的中国科学院、高校等相关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概念验证、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测试等相关技术合作,也有很多企业产品是来源于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转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本届大赛各领域Top10企业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关注?

江立勤: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赛涌现出了诸多竞争激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热门赛道,人工智能领域活力旺盛,参赛项目数量812项,创新浓度达25%。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企业得到10余家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

此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参赛数量均达到300项以上,脑机接口、基因治疗、激光质子刀、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领域优秀项目涵盖了从材料、EDA、设计到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高端芯片设计领域更是占比近70%。

提升AI大模型效率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升计算效率

新京报贝壳财经:AI大模型更多被人们当作搜索问答工具,如何发挥AI大模型本质能力?如何更好提升AI大模型效率?

江立勤:AI大模型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前沿技术,最终应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深挖金融、医疗、工业等重点行业的业务场景,打通从技术能力到落地价值的链路,实现垂直领域的精准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大模型由单一模态迈向多模态,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提升大模型感知、理解和决策能力,以解决更多复杂问题、实现多任务处理等。

目前来看,提升AI大模型效率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升计算效率,核心是在保证大模型性能的同时,尽可能提升训练、推理、微调等环节的效率。在众多计算范式创新中,云边端协同技术在应对高涨的算力需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此计算架构下,企业可在云端进行大模型预训练等高负载任务,在边缘侧进行轻量化模型推理,在端侧进行模型蒸馏和实时推理等任务,从而推动算力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协同。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发展情况如何?具身智能如何拓展场景应用,降低成本压力?

江立勤:在政策扶持、创新驱动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国内具身智能有望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

技术创新研发方面,国内正持续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驱动“大脑、小脑、肢体”技术持续更新迭代。市场商业化探索方面,具身智能企业正积极跟进终端用户的需求变化,以需求促创新,随着终端用户对相关产品的接受度及个性化需求将日渐提高,有望反哺上游产品及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整体的规模化发展。

应用场景价值挖掘方面,国内企业正积极深耕场景应用,建立明确的商业路径,部分企业面向更为通用的场景推出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也有企业聚焦于特定场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都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近年来,低空经济发展快速,低空经济场景应用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江立勤:低空经济的商业应用下,成本控制是较大的挑战,核心零部件、材料等环节亟须突破。无论是B端和C端的应用,都需要在成本上进一步加强控制,这就包括对于全产业链、材料、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eVTOL为例,在eVTOL等飞行器设计中,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成本较高,成型工艺复杂,这使得轻量化设计的应用和规模化生产面临一定挑战,如何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成为国内低空经济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低空空域资源管理模式和标准化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速。空域开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制于地形、气候、国防等条件差异,各省市对于空域开放的权限、能力有所不同,各类标准、准入条件有待进一步明确。

新京报贝壳财经:前沿十大科技常有融合发展,目前有哪些科技融合展现出新的技术与需求?

江立勤: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都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此次大赛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均涌现出了多家企业专注于AI的融合应用,例如AI制药企业通过“AI+实验验证”模式缩短了研发周期、生成式AI深度融入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引入AI技术加速氢能关键材料创新等。

商业航天相关空间技术在智能汽车、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2025年2月的第二届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的北京市商业航天十大应用场景均是与各大新兴行业紧密融合的,包括自动驾驶、低空运管、能源资源、手机直连、生物医药、建筑等产业领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