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这个论坛,就是来招人的。”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上,百望股份CEO付英波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举行,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主题日期间AI人才成为了广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北京智星青年人才计划、AI100青年先锋计划等发布,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AI北纬社区”还为入驻企业提供了最高三年全免的优质产业空间、周边千套人才公寓等强力保障,“让科学家专注创新,让创业者轻装前行”。


企业最缺什么样的AI人才?AI人才最早应该从何时开始培养?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论坛期间进行了采访。


企业最缺懂场景、能闭环的融合型人才


“DeepSeek的出现对技术平权产生了极大推进,这对传统以软件SaaS(软件即服务)为核心的公司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本质上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增效工具。因此2025年,我们的公司战略也将向AI进行全面转型,为此公司的研发结构会进行调整,招募更多人才。”付英波对记者表示。


付英波此前曾是第一代“AI四小龙”旷世的合伙人,2024年10月,他履新百望股份CEO,随即开始了该企业的数智化转型。百望股份过去10年在电子发票领域积累有1000万亿元交易数据,坐拥数据“富矿”。


因此,对于AI如何在企业应用场景落地,他认为重点并非AI,而是DI(数据智能),“AI是工具,数据是资产,只有二者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创造价值。这不是对AI的否定,而是对AI价值实现路径的重新思考。从纯技术驱动转向数据与技术双轮驱动,是产业智能化必经的发展阶段。”


付英波认为,在AI时代,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诞生出的AI智能体将成为一款生产力工具。但若要达成这样一个理想化场景,仅仅当前的单个大语言模型能力还不够,更需要的是一个类似前不久火热的Manus一样的智能体,而Manus也仅仅是处于此类产品的初期,许多功能仍有待加强。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AI技术人员的加入,其中最缺的是懂场景、能闭环的融合型人才。这也是今天我为什么来参加这个论坛,我是来招人的。”付英波说。


而在人才方面,多位与会嘉宾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北京的AI人才在全国密度最高。其中,海淀区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7所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92个、国家科研机构96个,人才资源200余万,其中人工智能学者超万名、AI2000全球顶尖学者百余位。


付英波介绍,公司与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AI联合实验室或人才实训基地等,将真实企业场景和数据引入高校教学。其中,与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合作开展的《基于税务大数据的税收风险监控模型分析》项目,已获评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优秀实践案例。


付英波(右)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言 。官方供图


AI人才培养也可“从娃娃抓起” 高校教师:AI教育提前可打开学生世界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海淀区的人才优势不仅集中在本硕博,还有逐渐“下移”的趋势。如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郑子杰,并未选择高薪的IT企业工作,而是入职中学,开始启蒙初高中生们的AI思维。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郑子杰老师既是一个班的班主任,也是数学老师兼人工智能高端课程负责人。他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学生在高中时代就开始接触AI,往往会比从大学时再开始学习相关课程发展更好,“知道多少AI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被打开,有了数据驱动的思维。”


郑子杰对记者解释称,数据驱动的思维越早种下越好,“例如解决一个问题,不是直接推出来,而是先收集和这个问题相关的足够多的数据,让计算机出一个模型,我只需要研究怎么出模型,如果它的效果好,就可以用。很多人并不认可这种方式,但经过学习的学生就会觉得这件事可以被接受。”


“人工智能正在促进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结构和工业时代明显不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和过去明显不同,有很多方式可获得信息和资源,这对学校设置育人模式和培养机制提出了更多挑战。


郑子杰直言,有的老师一开始会反感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但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一定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一位老师再了解学生,也不大可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建议。而把十张学生考过的卷子“喂给”人工智能后,AI提供的建议甚至可能比学生自己的老师还要全面,“因此,到了高三的时候,有的老师甚至会鼓励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提升学习效率。”


中关村论坛期间,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在市教委指导下,由北京中关村学院联合海淀区教委推动成立。通过让青少年早进项目、早进产业、早进科技前沿,探索跨学段、长链条、贯通式的系统培养体系,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范式。


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在中关村论坛上表示,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海淀区秉持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工智能人才特区,“我们积极探索AI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不断健全全链条培养体系;我们持续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发展格局,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引导人才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聚集,加快人工智能全栈技术布局;我们着力营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生态,让青年在海淀更加有为,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郑子杰(中)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言。 官方供图


记者联系邮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