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罗亦丹)3月28日至31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2025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
在本届科幻大会上,科幻作家与科技工作者们就科技创新如何与科幻文学相融合进行了对谈。在“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创作论坛”的圆桌对话中,嘉宾谈到,人工智能与科幻创作的关系正在经历一个从初步探索到深度融合的发展过程。从创作生态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整个文学产业链,一系列新变化的出现,要求科幻行业从业者提升专业素养,不过AI创作往往也停留在技术层面,人类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文化积淀和创造性思维,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谈及DeepSeek对于科幻作家的影响时,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表示,他已经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和冲击,由于如今并未更新创作,因此谈不上对自己有所影响,但如果要创作,也暂时不会用DeepSeek进行辅助,因为其写作习惯很个人化,写作过程也不会与任何人交流。他认为,写作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独立的、个人的创造,而并非外部力量和工匠式的过程。
朱宇清《物换星移》等新书也亮相活动现场。在结合《物换星移》的研讨中,嘉宾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重塑科幻文学内容与形式的路径、科幻文学对科技创新的反哺机制,以及借助科技拓展科幻文学传播范围与受众群体的策略,促进二者协同共进。
《物换星移》的作者朱宇清表示,这是一个探讨未来星际文明尺度下,生命个体、物种与文明存亡法则的故事。在本书中,他在“当星球文明迈入星际文明世界,在疆域辽阔无极、科技高度发达的宇宙文明生态链之下,文明生存法则的异化与更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关于人、生物智慧死亡的重新定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求索。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