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关村论坛上,位于论坛一层的“小关咖啡”备受关注。下单后,由一台机器人进行咖啡的制作,另一台机器人执行咖啡取送任务。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取到一杯新鲜制作的咖啡。
在现制咖啡赛道,尚未有大型连锁品牌推出现制饮品机器人。据好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金介绍,好饮科技的全自研软硬件结合的一体化饮品机器人已经有了落地的案例,其打造的“呼噜咖啡”已经进入了北京国贸地铁站、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多个点位,消费者在线下就可体验到月月上新不重样的机器人现制咖啡。
“咖啡机器人”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主办方供图
“咖啡机器人”服务400位参会者
中关村论坛年会已被视为新技术新产品的“首秀场”和“试验场”。在本次中关村论坛上亮相的咖啡机器人来自好饮科技,取餐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两家企业经过磨合,解决了互联网通信问题、数据传输问题,实现了跨品牌机器人协同与实时通信等关键技术,2天为400位参会者提供了饮品服务。双方研发了一种基于机器人的“语言协议”,得以实现沟通协作。
中关村论坛现场,机器人咖啡师正在制作咖啡,另一台机器人负责取送咖啡。主办方供图
张金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各机器人公司都在解决自身稳定性、应用场景及商业化等问题。好饮科技与银河通用在中关村论坛的合作为行业提供示范,打造样板,有望带动其他厂商跟进,展示机器人协同协作打造的生活场景。
项目已实现多场景落地
在现制饮品行业,将智能化运用到日常门店运行中,是较为常见的操作,但由机器人独立完成咖啡的制作却并不鲜见。
例如,新茶饮企业喜茶也在加速自主研发智能化设备,智能出茶机最快3秒就能制作出一杯饮品,并且具备配方云端存储及更新能力,目前已应用在超4000家喜茶门店中。古茗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其拥有逾300名工程师组成的信息技术团队,该团队已开发出可提高门店运营效率并保持饮品质量的智能设备。
据介绍,好饮科技推出的“全智能咖啡机器人”,通过AI机器学习积累数据,优化推荐策略和效率,可适应不同用户偏好,目前已经可以做到三杯并行制作,平均1分钟出一杯咖啡。
张金介绍,公司成立后,在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观察到咖啡赛道快速增长,且商业场景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趋势,决定进入该行业。在此之前花近一年时间调研饮品机器人行业。一方面调研行业现状,考察友商、供应链端及潜在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做市场调研,通过蹲点珠三角、京津冀周边三四线城市的连锁咖啡品牌门店,发现单店日均杯量及销量良好,确认市场在快速增长。综合评估后,获得了天使投资,正式启动项目。
中关村论坛现场,顾客在机器人咖啡馆前排起了长队,大家一边等美味咖啡,一边欣赏制作过程。主办方供图
将咖啡机器人做出后,张金开始考虑项目落地的计划,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立点位投放,将产品最大化曝光给线下消费者。2022年,第一台样机制作完成,并参加了当年的珠海航展,项目首次向公众亮相。2023年初在深圳落地第一家门店,将样机投放于深圳一家商场试运营半年,通过高强度运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改进了产品稳定性。2023年7月起小批量产品每月在深圳福田区不同场景(景点、写字楼等)落地一家门店,打造单店模型并搭建区域运营模型,这也是好饮科技打造的咖啡品牌“呼噜咖啡”。
目前,呼噜咖啡已经进驻北京银泰in01、北京中海地产广场、北京瑞赛大厦、八达岭长城、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卓悦购物中心等20多个场地,更多场景也即将陆续入驻。张金表示,呼噜咖啡此时产品稳定性、运营及供应链体系已准备就绪,2025年计划在多城市推广布局产品。
张金认为,连锁咖啡品牌用机器人制作咖啡是趋势,因为机器人能提高效率,相比人工更有优势。“比如,人工咖啡师一天做100杯咖啡会很累,但机器人只要有电和原料,就可以轻松完成。”
开源大模型赋能现制饮品
近期新茶饮企业茶百道宣布,将DeepSeek、通义千问、阶跃星辰等国产大模型技术,应用于门店管理、顾客服务、食品安全管控、效能提升等多个环节,逐步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智能管理体系,并在全国8000多家门店实现规模化应用落地。
库迪咖啡旗下茶饮品牌茶猫开业时,也一度将“机器人做奶茶”作为宣传卖点。今年1月,库迪咖啡正式发布人机协作战略,门店由配料机器人、制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三部分组成,并称未来将在全球范围门店规模化推行商业机器人应用。
除了实现智能化操作,现制饮品机器人领域,也在考虑开源大模型的赋能。张金表示,现制饮品机器人未来的升级方向之一,就是借助开源大模型对内部智能经营系统进行升级优化,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进行降本增项,对已完善产品线布局的机器人进行降本,降低成本以助力市场化和商业化,加快规模化进程。
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也在中关村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多模态大模型技术会给整个具身智能带来一些新的变量。这些技术有助于机器人更快、更高效地拥有“大脑”,从而具备更强的智能。
对于参加本次中关村论坛,张金坦言,国家级平台聚焦人形机器人、AI在行业应用及前沿科技交流合作,对行业有引导作用,例如不同厂商机器人的合作,也预示行业发展趋势。张金感受到中国大模型虽距离通用型AGI(通用人工智能)能力仍远,但在特定场景下,人形机器人已可进入部分生活、商业及工业场景发挥作用。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唐峥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