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以“杭州六小龙”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断涌现,折射出中国创新生态的蓬勃活力。而“出圈”之后的杭州,有何变化?处于风口的科技企业又在忙什么?3月下旬,一场名为“新智焕发看浙江”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揭开了这座“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创新密码。
厚植创新土壤 呵护企业“拔节生长”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进一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活动,提高行政执法质效,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八维通科技的丁维对此深有体会。在国企设计院工作的15年里,他总在“一个人战斗”——从研发到推销样机,技术始终困在实验室。直到2025年加入杭州的八维通,他形容自己“被市场拽着跑”。过去敲地铁公司大门时总被问“有成功案例吗”,如今带着同样的方案,对方却说“这可能是未来方向”。短短一周,三个城市轨交项目主动邀约。丁维说,杭州创业公司的决策快得惊人:董事长开会盘点十个方向,当场砍掉七个,一周内资源重组完毕。“深夜12点发消息是常态,这里的人都在和时间赛跑。”他笑称,杭州政府的风格是“要么给钱,要么给政策,反正不找茬”。
走进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一款长续航重载灭火无人机颠覆了传统消防场景。只见在两名操作员的协同配合下,无人机挂载50毫米口径消防水带“腾空而起”。这款无人机正是出自酷飞。CEO李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一个故事,有一位埃及客户提出想要在现场看一下无人机灭火演示,但这项演示需要消防车配合。“我试探性地向园区主任提请求,没想到十分钟后对方就调来了消防车。”这场演示直接让埃及客户当场下单50台无人机,海外订单占比飙升至50%。而这样的“神速”,源于政府工作人员驱车直奔消防中队协调的果敢。
优化营商环境 破解“成长的烦恼”
国家税务总局杭州市钱塘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叶赟介绍,他们做的是“政策找人”,通过两级标签,把企业和税收政策对比、锁定,例如制造业的初创企业可以享受怎样的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把政策精准传导给企业,不用企业来看自己符合哪些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也有不同方案。
在杭州医药港小镇,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十多年来持续聚焦生物智造装备、器官制造、高端生物材料开展研发攻关,解决了一系列业内国际难题,其自主研发的生物3D打印机已覆盖国内近60%市场,堪称“隐形冠军”。企业创始人徐铭恩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不要小看在校大学生,很多一流的科研就要归功于他们。“我在创业时保留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二级教授身份,这得益于杭州的好政策。没有了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大胆干。”徐铭恩坦言,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灵活的体制机制给予他创业的底气和勇气。同时徐铭恩说,杭州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大,盯着企业帮助企业完成融资。
在滨江区,中昊芯英杨龚轶凡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公司快速发展背后的推动力在于杭州政府的支持。杨龚轶凡说:“在2020年那个时间节点,大家对大模型还没有概念时,浙江政府就有很强的眼光去布局AI,非常支持我们在这里发展。当大多数地方还在关注亩产税收、工业产值时,浙江政府已经以人才为本,通过评审人才、提供配套政策等方式,为中昊芯英等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资源,支持我们去完成完整的AI芯片的研发。”
尽管成绩斐然,但杭州民营经济仍面临“成长的烦恼”。有多位企业家向贝壳财经记者直言痛点:智能装备企业因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遭遇供应链“卡脖子”;生物医药公司受限于临床资源,创新药审批进度滞后沿海城市;还有企业反映,高端人才购房成本高企,部分核心员工流向长三角二、三线城市。
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从哪里来?对于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而言,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性是他们信心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一位浙江经济部门负责人表示,“只要有利于浙江百姓、浙江企业、浙江发展,无论再困难、再复杂、再艰巨,我们都会更加主动、更加担当、更加用心,让我们的企业、百姓、基层获得帮助、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