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25)。与2010年版旧国标相比,新国标明确,“食品工业用浓缩乳”可作为原料用于发酵乳的生产;下调了酸度指标;增加了标识要求,产品名称可使用对脂肪含量的描述性用语,如脱脂、部分脱脂、全脂等。
发酵乳即人们常说的酸奶。在业内看来,《发酵乳》新国标可丰富发酵乳原料种类,增加工艺的灵活性,有利于提升产品品质,促进乳制品市场发展,符合行业发展实际需要。
增加浓缩乳为原料
与旧国标相比,《发酵乳》新国标将“发酵乳”定义修改为,以生牛(羊)乳、食品工业用浓缩乳、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降低的产品。“风味发酵乳”定义修改为,以不低于80%生牛(羊乳)、食品工业用浓缩乳、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经杀菌、发酵后pH降低,发酵前或后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果蔬、谷物等制成的产品。其中,“不低于80%”是指每100g发酵乳(除果蔬、谷物之外)中乳固体含量不低于80g乳中乳固体的含量。
与旧国标相比,增加浓缩乳作为原料是《发酵乳》新国标一大亮点。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浓缩乳制品》(GB 13102-2022)定义,食品工业用浓缩乳是“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脱脂或不脱脂,经浓缩等工序只除去部分水分制成,用于食品工业原料的产品,包括浓缩牛乳、浓缩羊乳”。
公开资料显示,浓缩乳中最常见,也最传统的水分去除方式是蒸发,也可采用超滤或反渗透等现代膜技术进行脱水浓缩,也有采用乳粉、奶油等乳原料复原重制生产的再制浓缩乳制品。将乳液中的水分降低后,便于制作乳酪、酸奶等食品,也可以提高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除增加原料品种外,《发酵乳》新国标中另一重要变化是酸度指标从≥70°T降至≥60°T。据光明乳业方面解读,降低酸度是因为发酵乳的发酵菌种种类丰富,国内外有些企业采用低产酸型菌种进行发酵,如需达到原酸度要求,需要企业延长发酵时间,可能会造成产品顺滑度和黏度下降,影响口感,得不偿失,所以适当降低酸度要求有利于产品品质提高。
同时,新国标删除了酵母指标。对此,光明乳业分析称,酵母菌是发酵乳加工过程的卫生指示菌之一,但其本身风险较低,且《发酵乳》新国标中保留了大肠菌群、霉菌等指标,不会降低风险控制水平。此外,“开菲尔”等新型发酵乳品会用到酵母参与发酵,所以删除酵母菌指标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贴近市场需求
在乳业专家宋亮看来,酸奶市场近几年创新速度加快,旧国标难以适应现有市场需求,新国标增加浓缩乳作为酸奶原料、降低酸度等要求,是一种进步。早在2018年低温酸奶市场爆发时,就有乳企使用浓缩乳作为原料。过去浓缩乳主要技术是闪蒸,现在主要采取的是膜过滤等低温浓缩技术。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浓缩乳或相关工艺在酸奶产品中已十分常见。早在2012年,光明乳业就上市了浓缩牛奶工艺酸奶,2018年上市滤乳清工艺酸奶产品。伊利“蛋白时光”酸奶采用RO膜(反渗透膜)过滤工艺将牛奶浓缩,而非采用添加蛋白粉等原料的方式来提升产品蛋白质含量。“吾岛”酸奶产品核心卖点也在于高蛋白,采用的是与超滤牛奶不同的离心技术。
光明乳业认为,在《发酵乳》旧国标中,食品工业用浓缩乳并非规定的原料之一,所以应用不普遍。新国标增加浓缩乳作为原料,可丰富发酵乳原料种类,增加工艺的灵活性,促进乳制品市场发展。
“新国标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内蒙古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王维告诉新京报记者,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酸奶配料表简洁化、口感弱酸化,是酸奶产品的发展方向。消费者普遍不能接受酸度太高的酸奶,而旧国标规定的酸度属于中等偏高,且在减糖、控糖产品中酸度会进一步提高。目前生产企业主要通过菌种、加工工艺、酶解技术等手段来降低酸度。从趋势来看,新国标调整酸度将利好行业发展。
结合同期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禁用“零添加”类标称的规定,王维认为,《发酵乳》新国标对“产品名称可使用对脂肪含量的描述性用语,如脱脂、部分脱脂和全脂等”的规定,相当于把产品的“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企业做到了多少就标称多少,而不像过去那样刻意营造低脂、零脂、无蔗糖、无添加产品,进而造成一些食品原料的污名化。
酸奶市场快速迭代
《发酵乳》新国标出炉背后,是酸奶市场的快速创新迭代。
旌略咨询报告数据显示,作为乳业市场第二大品类的低温酸奶,自2020年以来连续4年下滑,2024年转向增长,背后有三大原因:一是线上渠道的结构性机会。据魔镜洞察数据,淘系电商平台低温酸奶近3年复合增速为78.4%,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二是奶价下降带来的产品价格下移,释放消费潜力;三是低温酸奶的健康化趋势带来市场扩容。减糖酸奶普及,益生菌酸奶受到乳企重视,低温酸奶新品类不断涌现。2024年,奶皮子酸奶、果蔬酸奶、干噎酸奶成为3款引发热议的新品类。
琳琅满目的酸奶产品。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行业复苏也体现在乳企财报中。蒙牛总裁高飞在3月27日举行的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透露,过去几年酸奶行业品类表现越来越好,蒙牛围绕“美味、营养、功能”三大赛道做价值化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每日鲜酪”成长非常快。受益于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益提升,蒙牛非常看好酸奶品类,“尤其在过去几年酸奶市场整体增长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通过我们的调整,能够持续引领这个品类,进一步强化蒙牛的竞争优势”。
光明乳业认为,过去几年酸奶市场下行,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是消费分级,高端酸奶价格带承压,部分消费者转向基础款或平价替代品;二是创新同质化,口味、功能宣称趋同,未能持续激发购买欲;三是冷链成本高,低温酸奶渠道下沉难度大,制约增量。驱动酸奶市场复苏的因素,包括消费者更关注肠道健康、免疫力提升,带动清洁配料表、功能性酸奶增长;乳制品企业通过规格调整、促销策略平衡品质与价格;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助力低温产品触达更广人群。光明乳业通过产品矩阵细化及数字化转型,推动市场份额回升。
乳制品品牌认养一头牛分析称,过去几年酸奶市场下行,可能还受新茶饮市场兴起等影响,用户选择更加多元。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控糖、减脂、低GI(升糖指数)类产品,含活性益生菌的产品,高蛋白及添加钙、膳食纤维的产品,市场需求有所增长。
在王维看来,酸奶市场的复苏离不开冷链体系的发展,低温短保产品“新鲜”概念的普及,益生菌接受度拉高对“功能型”酸奶的促进作用,以及酸奶产品可塑性高,可与现制酸奶、代餐产品融合,场景拓展度高于牛奶。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涌现,酸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企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王维称,酸奶市场集中度不像白奶那么高,创新活跃度也非常高,因此各个品牌都有机会。5年前,酸奶市场只有纯酸奶、果味酸奶等少数几种,现在则是琳琅满目,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行业爆款,例如芝士酸奶、希腊酸奶、奶皮子酸奶、干噎酸奶等,对企业研发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每年,兰格格乳业主推的酸奶SKU(最小存货单位)在3到5个,但研发立项的产品有时多达二十几个。
宋亮分析认为,低温酸奶2024年重回增长,主要源于高端产品降价促销,带动销量大幅增长。企业通过推出新品稳定价盘,再加上盒马、山姆等渠道定制产品的推动,成效不错。当前低温酸奶市场风味、概念涌现得非常快,消费者产品忠诚度不高,加之渠道碎片化,通常每半年就会出现一批新品,形成短期网红效应。2025年,预计酸奶市场向营养健康方向发展,同时可以看到更多新品涌现。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