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训练的人形机器人。图/ic
“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晰,尤其是人形机器人。”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一番言论,搅动了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者的情绪。
自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扭动秧歌开始,人形机器人行业热度一直在升温。
对于新兴行业,投资人之间存在分歧很正常,朱啸虎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有关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问题一直有不少人存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近日对话多位投资者后发现,关于是否要投资人形机器人公司以及应该投资哪些机器人公司,每位受访者都持有不同观点。
但大部分投资人的共识是,现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的泡沫明显比去年膨胀了,但存在泡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金沙江创投曾参与过天使轮投资的星海图,在4月3日宣布完成A2、A3轮融资,金额超3亿元。
2025年3月人形机器人融资情况盘点
资本狂热
林立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奔波在不同的地方出差了。作为深圳某具身智能公司的业务骨干,林立明显感受到市场风向的转变——从春节至今,他奔波在全国各地的行程表上,排满了网红直播、政府调研和投资人约谈。
资本蜂拥而至。“去年观望的多,今年都是抢着投。”林立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感慨道。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仅3月,就有包括它石智航、原力灵机、智元机器人、维他动力、千寻智能、智平方、数字华夏等7家公司拿到了融资。其中它石智航的天使轮融资金额达到近8亿元,但这家公司成立至今才刚满两个月。
四年前加入上海某创投公司的刘芊,正见证着这场狂欢。这位以马斯克为精神偶像的资深投资人发现,四年来经手的搬运机器人、机械臂项目从未像当下这般炙手可热。“今年不止一家公司找到我们,至少在去年从未出现过。”她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资本盛宴背后,是科技精英的聚集。名校出身、曾任知名企业高管,如今出来创立机器人公司的也越来越多。前地平线副总裁余轶南、旷视系创业团队、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等明星人物纷纷入局,缔造着融资神话: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正在改写行业融资速度与规模的认知边界。
热闹的另一面,是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市场泡沫的加速膨胀。
多位投资人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机构偏向投做具身大模型的,也有机构偏向投专注硬件本体的,没有人愿意错过未来可能成功的机会。市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头部项目估值水涨船高,有投资人表示投不进去,而新锐团队却面临“不敢投”的尴尬。具身大模型派与硬件本体派的路线之争,商业化路径的迷雾重重,让不少投资人举棋不定。
但今天的狂欢或许只是序章,2025年可能是一个“泡沫检验年”。有人相信,有人质疑,人形机器人的赛道,或许还要经历更多的高光与低谷,才能看到清晰的未来。
“反选”投资人
“春节一过,市场的情绪就被彻底炒起来了,去年整体没有这么火,今年一些头部的企业根本投不进去。”苏州君子兰资本投资总监徐科飞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2025年开年,市场频繁发布有关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的消息,傅利叶、智平方、逐际动力、智元机器人、松岩动力等众多机器人公司相继披露最新一轮融资情况,多位具有知名企业从业背景的高管纷纷下场造机器人,搭建团队。
不仅如此,具身智能赛道同样迎来了更多的跨界玩家。3月24日,京东宣布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侧重家用场景;美的集团成立专门的研究所进行人形机器人研发;手机品牌vivo也于近日宣布成立机器人LAB(实验室)。
但对于投资人而言,今年反而不如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好出手了。
刘芊感叹,去年下半年,更多是有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团队主动找到她们寻找投资,今年却颠倒过来了,她们需要主动去找投资标的。“硬科技领域现在能投的好项目不多,我们每年也有需要完成的投资数额,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算是相对不错的领域。”
投资机构对确定性标的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当前一级市场优质资产稀缺性持续加剧,不仅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估值高企导致机构难以进入,部分中腰部项目也因竞争激烈而出现融资额度紧缺现象。
去年底以来,一级市场融资窗口期加速收窄的传导效应开始显现。去年11月中旬,一家中腰部投资机构的投资人陶帅和杭州某机器人公司口头协商好了将参与其下一轮融资,但在春节后,这家企业却单方面终止“合作”,表示已经找到了更合适的投资方。最近这种故事不断上演,北京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也表示,最近没有融资的打算。
就像林立所说,像他们这种不是行业第一梯队的具身智能公司,去年都在主动联系投资人,但今年主动找过来的投资方越来越多。“去年观望的多,我们也聊了很多投资人,但实质性落地的很少。今年1月以后,感觉跟风的投资人变得更多。”林立说道。
“如果是一些犹豫不决的投资方,我们也不会等很久,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我们的估值一个月左右就会发生变化,可供投资人选择的优质的标的公司也没那么多,都是站在风口了,需要赶紧把钱投出去,但其实,我明显能感觉到有些投资人心里其实是没有那么笃定的。”林立说。
从融资规模来看,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正经历资本高度聚焦的爆发期。以它石智航为代表的头部初创企业,在天使轮阶段即获得高达8亿元的融资,刷新了去年银河通用机器人最高的7亿元天使轮融资金额,也印证了市场对前沿技术商业化前景的强烈信心。
“现在市场上很多企业都在向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上靠拢,市场给予这些企业的估值和对这些企业的期望,是大于企业实际的发展状态的,今年的泡沫比去年更大。”徐科飞坦言。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也认可市场泡沫变大的观点,但他同样表示,“在资本市场投资热情高涨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多的泡沫,但泡沫对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一件坏事。”
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活动展示。图/ic
路径分化
对于关注泛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来说,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是他们共同的选择,但在投资偏好上,存在着认知分歧。
“机器人公司不做大模型将没有未来。”3月10日,智元机器人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之后,智元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和智元具身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任广辉同包括贝壳财经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媒体沟通会,阐述AI对于具身智能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智元对于AI投入的决心。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可以称作是一个大号的玩具,但并不智能。”投资过智元机器人的蓝驰创投合作人曹巍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做一个硬件公司追求利润是很好的商业模式,但我们更关注的是一家企业能否有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是否可以带动行业的发展,例如开源共享高质量的数据以及模型架构上的持续创新。”
事实上,目前的机器人企业已经出现了路径选择的分化。银河通用机器人、智平方都是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发,而宇树科技、傅利叶、众擎、钛虎机器人则更偏向硬件本体的研发和控制。
去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宇树科技对AI的投入比较克制,原因是目前在具身智能领域,不同企业的想法都不一样,技术路线上有所差别,甚至连一些共性的方面都不太一样。例如机器人的相机应该装什么?装几个?装在哪?传感器数据应该怎么采集,都是存在很多差异性的,这就导致整个机器人AI模型的技术路线没那么统一,很难评价对错。
徐科飞在现阶段更偏向于投做本体的公司,在他看来,做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业能跑出来成功的机会可能会比较少,未来的市场可能会集中在头部企业上。如果成功,可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做不出来就会死掉,这种抉择更像是在0和100之间做选择,风险很高。
但做本体的企业现在基本是面对一些to B的场景,它的特点是会面向不同的细分行业,实际上每个公司的行业资源并不一致,所以跑出来的企业的数量会更多一些。
今年年初,傅利叶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表示,本轮融资更加坚定了为AI打造最佳本体的产品目标;去年年底完成两轮融资的钛虎机器人同样专注于硬件本体,钛虎机器人合伙人谌威此前表示,从2021年开始,钛虎机器人就专注在一体化关节等领域。公司的一体化关节具备以下四个核心参数:爆发力、精准度、同轴度、稳定性。
陶帅并没有明确的偏好,他投资的逻辑是要看行业的发展水平,但在他的理解里,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物,工业机器人、机械臂、搬运机器人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如果人形机器人进入规模化量产之后,供应链并不是太难解决的问题,难题还是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发展。
价值评估
当前资本热度与技术能见度存在一定差距。
尽管投资者热情高涨,但就像陶帅所言,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些机器人厂商提供的展示视频,最终能做到何种程度并不知晓。
当行业整体处于概念验证向产品化过渡的关键节点,投资决策正面临“技术迷雾”下的价值重估——既要警惕PPT造车式创新陷阱,又不能错失颠覆性技术拐点。这种认知重构压力,在具身智能赛道尤为凸显。
在曹巍看来,资本市场的特点是行为金融学,通常会盲目对短期的技术结果有过高的预期和乐观的想象,而低估长期的发展。不过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具身智能这个领域还是曲折向上的,今年肯定还会是投资比较热的一年,到明年下半年有可能会有回潮。
根据IT桔子统计数据,2024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金额为50.95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54.05亿元,整体资金规模并没有很大差异;但2023年大额融资集中在少数公司,资金分布相对集中,2024年的融资额多为数千万或数亿人民币规模的融资,不像2023年出现“数十亿人民币”的大规模融资。
虽然从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刻,但从资本市场融资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依然处于很早期的发展阶段。
例如,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从现在到2028年,我国整机市场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到2035年,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00亿元;到2045年后,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但从资本市场融资来看,根据IT桔子,2024年获投人形机器人公司轮次48%是在天使轮,36%是在A轮,B轮和C轮融资的较少,部分企业在A轮之后因为技术、市场或资金等问题未能继续前行。
就像刘芊所言,去年收到的BP(商业计划书)的方向比较杂,但今年几乎都和具身智能相关,BP的水平也逐渐拉开差距,参差不齐。“会有好的企业涌现出来,但10个里面也会有六七个是会被淘汰的,我们一周大概要看100份报告,但拿到周会上讨论的也就不到10个。”
徐科飞说,“我们曾经错过一次目前估值较高的具身智能企业的天使轮投资机会,没有投资人愿意在一轮大的投资热潮中缺席,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即便最后没有找到合适的标的,也要完整地经历一遍。”2016年左右,他经历过自动驾驶的融资热,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也会经历像自动驾驶一样的周期,会有从存在泡沫到市场冷静再到复苏的阶段。
在投资企业类型上,徐科飞并没有一定要投知名企业的想法,即便是一些初创团队,但只要具备核心技术和后续商业化落地的能力,都在考虑范围内。
即便处在行业发展早期,但投资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尽量挑选有潜力的企业。多位受访对象表示,他们更偏向于选择具有不同背景的创始团队,比如既有工科技术背景,又有商科背景,最好还有销售渠道和搭建的背景,这样的团队会更受青睐。但在去年,大部分人的关注点还是在技术本身。
“总要想想,技术的故事讲完了,然后呢?”林立说。
想要人形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就要解决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能力,解决数据不足的现状。目前已经有企业在做仿真数据、利用人类视频学习,但这些能带来多少收益,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应受访者要求,林立、刘芊、陶帅均为化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晗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