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播出《信心2025》节目,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以及三位媒体观察员共同探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出的2025年中国经济的信心。


新京报社编委、贝壳财经总编辑苏曼丽作为媒体观察员在节目中表示,从媒体视角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多体现因势而为,宏观政策调控思路略有变化,如提高赤字率等,这些变化既考虑了眼下的现实,也考虑了经济长远发展目标。


今年外贸仍有望创新高 提振消费优化供给侧成关键


2025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近期,关税问题备受关注,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


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实际上,2024年我国外贸表现亮眼,进出口总值达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创历史新高。从增量看,去年我国外贸增长规模达到了2.1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外贸总量。


在这种情况下,2025年我国外贸怎么走?


余淼杰认为,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有望达到45万亿元,再创新高。首先,外贸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是事实,后续中美贸易规模可能会下降,但其他市场反而会更加需要与中国的贸易,在“危”和“机”中看到的更多是“机”;其次,中国已经从世界最终产品组装的集散地向附加值更高的中间品贸易基地转型升级。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测算,中国的中间品贸易占全球中间品贸易比重已经超过15%,居世界第一;第三,中国特别强调多边合作和周边合作,目前已经成为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最后,我国外贸新动能较足,比如“新三样”的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今年也会如此。


外部不确定性较大,提振内需成为了关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了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明确提出“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田轩认为,消费不振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何促消费?首先要让老百姓有钱花,即要解决就业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其次要让老百姓敢花钱,要把教育、养老、医疗、住房、托育等民生问题解决好;最后就是要有地方花钱,即要从供给端提供更好的消费场景和产品,从实物消费升级到服务性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的服务。


黄群慧表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中专门提到了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目前,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也很火热,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投资于人”体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走出“内卷式”竞争


在《信心2025》节目现场,与会嘉宾还谈及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投资于人”、“内卷式”竞争等新词。


黄群慧认为,近年来我国大量投资趋于物质资本的投资,但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来说,人力资本才是最具有支撑力量的。所以,投资于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惠民生;二是投资于人力资本,这就涉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的投资,因此,培育人力资本既有消费导向又有投资导向,还有可持续发展导向。


田轩在谈到打破“内卷式”竞争时表示,首先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城市间、区域间或者行业间的壁垒,确保人员要素等能畅通循环,促进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良性竞争;其次,政府要找准定位,要做规则的守护者,而不是做下场的玩家,不要过度干预市场;企业则应该从存量博弈变成增量竞争,要把“饼”变大,最关键的是科技创新,实现颠覆性突破,打开空间才能走出“内卷式”竞争。


此外,对于今年持续火热的人工智能,余淼杰认为,正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中美两国的差距才会快速缩小。“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出现,是后发国家实现后发优势的主要抓手,我对此也充满了期待。”


那么,教育体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余淼杰认为,这就需要让学生经常研究真实的问题,关注真实的世界。即让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答题,让学生、老师都参与进来,通过研究真实的问题,找到当下真正关心的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徐雨婷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