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官宣谢霆锋为“厨邦”酱油代言人的中炬高新,交出了一份2024年“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实现营收55.19亿元,同比增长7.39%,但净利润大幅下滑47.37%,至8.93亿元。作为“酱油老二”,中炬高新核心业务调味品,业务营收50.75亿元,其中酱油营收29.82亿元,占比超六成,但该品类2024年增速下滑1.5%,与过去几年营收相比,酱油品类营收逐步下滑,尽显疲惫。


在2023年其股东“火炬系”与“宝能系”内斗结束后,宝能系持续减持,截至2025年2月份,其持股比例低于5%,不再成为重要股东。业务发展方面,2024年,中炬高新称将聚焦调味品业务发展,其董事长更是放出豪言“三年内再造一个厨邦”,但业内认为,中炬高新短期内难以实现高增长,更难以完成“再造厨邦”的目标,企业在“零添加”新规下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酱油业务尽显疲态


公告披露,2024年,中炬高新实现营业收入55.19亿元,同比增加7.39%;实现净利润8.93亿元,同比下降47.37%;实现扣非净利润6.71亿元,同比增加27.97%。


从业绩不难看出,2024年的中炬高新增收不增利。中炬高新将营收大幅增长归因于确认征地收入及调味品板块销售收入增加。而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主要原因是公司与中山火炬工业联合有限公司诉讼和解与撤诉,2023年转回在2022年度计提的预计负债影响。扣非后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主要是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原材料采购单价下降,公司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从业务构成来看,调味品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主业,2024年实现收入50.75亿元,同比增长2.89%,占总营收比重达92%。其中,旗下“厨邦”“美味鲜”两大品牌由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不过,作为支柱产品的酱油业务却出现1.5%的下滑,营收降至29.82亿元。而其鸡精鸡粉实现营收6.74亿元,同比下滑0.23%;但其食用油业务实现大幅增长,实现营收5.67亿元,同比增长27.03%。


与过去几年相比,美味鲜的酱油增长似乎陷入瓶颈期。2022—2023年,美味鲜酱油品类的营收分别为30.25亿元、30.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01%、0.09%,增速逐年下降,这也意味着美味鲜酱油业务进入“疲惫”期。


不仅如此,在酱油行业,被称为“酱油老二”的中炬高新与“酱油一哥”海天味业差距逐渐拉大。2024年,海天味业取得269.0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3%;实现净利润为63.44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酱油的收入为137.58亿元,仍然是海天味业最为重要的收入构成,占据总营业收入的51.14%。数据显示,2023年,海天味业、中炬高新旗下酱油市场占有率分别为近13%和3.02%。


宝能系股东持股低于5%


值得关注的是,在资本市场,中炬高新近几年最被外界关注的是,股东火炬集团(以下简称“火炬系”)与“宝能系”股东展开的长达8年的争斗。


早在2015年之前,中炬高新股东一直是火炬集团,同年4月,宝能系通过前海人寿大举收购中炬高新股票,成为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前海人寿2018年将其所持股权转让给同是“宝能系”的中山润田,后者变身为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也是中炬高新的控股股东,宝能系创始人姚振华成为中炬高新实控人。此后,“宝能系”与火炬集团双方经常起摩擦,还曾因调味品业务起内讧。


2021年8月,随着“宝能系”债务危机蔓延波及中山润田,其持有的中炬高新股份不断被司法拍卖,导致被动减持。“宝能系”中山润田股权逐步下降,而火炬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从2022年7月开始不断增持,最终在2023年6月,合计持有中炬高新19.81%的股份,重新成为第一大股东。后续“火炬系”股东通过董事会改选,审议罢免4名现任“宝能系”董事重新获得中炬高新控股权,宝能系虽以“程序违法”为由抗议,但未能改变结果。控股权之争落下帷幕。


进入2024年,中山润田的股权进一步下降,中炬高新2024年年报中提及,截至2024年末,中山润田持股4654.58万股,占比5.94%。但2025年2月18日,中炬高新公告披露,中山润田所持的90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15%)被司法拍卖,本次权益变动后,中山润田持股低于5%,不再属于5%以上的股东。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指出,短期内,宝能系的减持源于其自身流动性危机,若债务问题持续发酵,可能导致中炬高新股权被进一步被动处置,引发市场担忧。


“再造厨邦”或难实现


火炬系与宝能系的内斗虽然结束,但系列事件以及此前中炬高新未聚焦调味品发展等举措,导致中炬高新2022年首亏、2023年上半年净亏14.43亿元。


为改变现状,2024年,中炬高新管理层战略调整聚焦调味品,其董事长余健华提出未来三年将“再造一个新厨邦”。计划到2026年实现子公司美味鲜营收突破100亿元、利润15亿元的目标。中炬高新为此制定了三年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将逐步剥离非主营业务,持续聚焦调味品主业发展,通过构建“精细营销、持续创新、精益运营”三大能力,以内涵+外延双轮驱动,助力企业在战略规划期实现业绩提升。


“作为战略期的开局和蓄势之年,2024年,公司迅速启动了营销变革、研发创新、运营优化、数字化建设、组织能力提升等战略举措,通过严格的战略细化、监控、检讨、评价和考核,整体管理模式和经营效益得到了优化和提升,有力推动了品牌重塑、产品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组织效能强化等。”中炬高新称。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中炬高新还开展三价(出厂价、终端进店价、零售价)梳理工作,规范三价标准;2024年公司对部分产品实施了价格调整政策,目的是为了在局部区域恢复产品的竞争对位,推动各级留利回归合理,将额外资源聚焦关键客户。


尽管动作频频,但按照目前业绩来看,其“三年内再造一个新厨邦”目标似乎难以实现。中炬高新2022年-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其营收分别是53.41亿元、51.39亿元、55.19亿元,同比增长4.41%、-3.78%、7.39%。调味品业务主体美味鲜实现营收49.55亿元、49.32亿元、50.75亿元,同比增长-7.3%、-0.45%、2.89%,整体增幅并不稳定,且近几年营收尚未出现增幅10%以上的年份。若要实现2026年百亿目标,这也意味着中炬高新在未来两年内需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9年食品饮料酒年度投资与发展策略分析报告》中曾预测,预计未来调味品行业整体将呈现稳健增长的格局,有望保持10%左右的增长。另有业内人士称,当下调味品整体增速不足10%,中炬高新未来的增长难以超越20%。


不仅如此,中炬高新所属的调味品行业也进入市场竞争加剧阶段。中炬高新坦言,当前调味品行业正处在存量竞争阶段、调味品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新兴品牌和外资企业的进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内卷竞争,压缩行业利润空间。


中国调味品协会经销商分会副秘书长、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戟表示,中炬高新想再造一个厨邦在短期内不现实,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其关键在于能否将酱油品类继续做大,以及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目前来看,厨邦已经开始发力减盐酱油和减盐鸡精,这是一个好现象,如果能够坚定执行,是有可能成为“零添加”之后的另一个战略突破口。


詹军豪表示,长期再造一个“厨邦”是有可能的,但也会面临诸多挑战。当下,中炬高新需解决经营效率低下和成本控制不力的问题,提升盈利能力。再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创新产品、差异化竞争,以及适应消费者健康、高品质需求的变化,也是重大挑战。


“零添加”新规推动企业寻新增长点


需要关注的是,健康化调味品市场快速发展,“零添加”产品成为行业重要赛道。中炬高新在2024年积极布局这一领域,半年报显示,公司已构建起包括特级减盐30%、零添加减盐50%、高鲜减盐等在内的产品矩阵,并推出零添加减盐小规格蚝油产品,同时拓展复合调味料等新品类,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这一发展态势或将面临调整。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25),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政策变化将对中炬高新等已布局“零添加”产品的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企业需要重新调整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在合规前提下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张戟指出,此前行业“零添加”风潮迫使众多企业跟进布局,新规的实施将促使行业回归品质竞争本质,调味品企业需要在未来两年内探索减盐等更实质性的健康化发展方向。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