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4月22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再次超200亿港元,市场青睐港股的热情不减。
今年一季度港股领涨全球,年内南向资金流入已超6000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基金经理也频繁加仓港股,与此同时,不少重仓港股的基金一季度表现突出,有基金投资回报跻身市场前十。
从资金流向来看,近3个月以来,南向资金超900亿港元抢筹阿里巴巴,200亿港元加码腾讯控股。此外,中芯国际、美团等硬科技港股标的也备受追捧。相较之下,保险、生物医药及部分消费电子标的遭遇结构性调仓。
南向资金单日流入频超200亿,重仓港股基金回报超20%
4月22日,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达213.6亿港元,这只是今年南向资金大规模流入港股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金额已超6258.22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近10年来,南向资金仅在2020年和2024年实现年成交净买入金额超6000亿元。
从日成交净买入额来看,截至目前,13次单日净买入超200亿港元,其中,9次发生于2024年11月以后。今年4月9日,南向资金355.86亿港元的净买入额也刷新了历史最高单日净买入纪录。
整体来看,一季度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0.74%,港股科技板块普遍上涨。港股持续上行受到多重因素利好作用,包括宏观流动性改善、盈利能力提高、估值安全边际大、政策面压力释放以及企业信心提高。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重仓港股的基金表现亮眼。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不少港股基金的收益回报超过20%,其中,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以超39%的回报跻身基金收益前十(AC份额合并)。
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也加码港股,其中,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刘格菘加仓腾讯控股等港股资产。旗下在管基金广发行业严选三年一季报显示,腾讯控股季末持仓数量达到110.09万股,相比去年年底持仓数量增加约21.12%。
明星基金经理李晓星在一季报中表示,看好全年权益市场,维持了超过九成的权益仓位,看好港股科技、港股消费、港股红利、A股消费、A股制造业,对于一些涨幅过大的板块从相对收益的角度来说持谨慎态度。
截至一季度末,李晓星旗下规模最大的基金——银华心怡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美的集团、贵州茅台、宁德时代、腾讯控股、比亚迪、中国移动、阿里巴巴、小米集团、中芯国际和美团,其中,6只为港股。
保险、生物医药遭减持,基金经理热议后续行情
Wind数据显示,近3个月,超900亿港元南向资金抢筹阿里巴巴,接近200亿港元南向资金加仓腾讯控股。此外,中国移动、小米集团、盈富基金、快手、美团、恒生中国企业、中芯国际和泡泡玛特也备受南向资金青睐。
相比之下,保险、生物医药及部分消费电子标的遭遇结构性调仓,南方恒生科技、比亚迪电子、中国平安、新华保险、金蝶国际、老铺黄金、康方生物、信达生物、万科企业和晶泰控股等港股被减仓。
多位基金经理认为,一季度,港股市场热度较高、基本呈现了“科技主导、消费复苏、创新药反弹和汽车大涨”的局面。而南下资金以及部分海外资金逐步推动港股实现了全球最为领先的一季度市场表现。
南方香港成长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熊潇雅表示,当下,美国关税政策让全球资本市场一天之内跌到谷底,港股年初以来的涨幅几乎全部被吞噬,贸易冲突预计进入相对长期的拉扯之中,市场波动也会进一步加剧。
熊潇雅表示,市场存在风险,但也孕育着机会。展望后市,看好AI、港股成长股和高端制造等方向。
“随着港股成长股从去年以来大幅提高股东回报,很多成长股也具备很高的价值属性,不仅在估值、综合股息率与市场追捧的公共事业、周期行业类似,而且成长性更好、更加轻资产、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行业格局同样‘月明星稀’,我们认为港股互联网行业是新的‘价值股’。”熊潇雅指出。
熊潇雅认为,过去3年,外资流出是港股市场下跌的一个主要资金面影响因素,但是充足的回购和分红有望抵消外资流出的影响,成为部分个股反转的重要胜负手之一。这类“价值成长股”,也是本轮反弹的主力军,目前这些优质公司的估值仍然相较海外同行大幅低估,是未来一段时间在港股的主要布局选择。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基金经理张晓南、金璜指出,长期来看,随着盈利能力改善及估值中枢的抬升,港股市场配置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提振。当前科技板块受益于近期DeepSeek V3/R1、QwQ等高质量低成本开源大模型的推出,人工智能应用开始爆发,同时叠加全球算力持续扩张,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普及并将产生新的应用场景,港股科技股将更为明显受益。
长城港股通价值精选混合基金经理曲少杰表示,2025年二季度,持续看好港股科技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港股科技互联网行业政策较为友好,企业业绩出现向上趋势,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会开启中国科技互联网企业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看好新兴消费的增长潜力,年轻人的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