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举办“网红儿童”现象下的未成年人保护难题研讨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出席研讨会并表示,“网红儿童”本身并不是负面词汇,但由于互联网便利了内容生产,加上家长短视、赚快钱的行为,相关问题被放大,形势显得更严重。针对“网红儿童”相关治理,她表示,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负责,“一个都不能少”。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中,家庭要做好第一道防线。家长或者其他的监护人,是在“网红儿童”里面的关键要素,不能只是靠平台和法律。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的调查(下称:调查)结果,少年儿童对网红具有一定的关注度。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十个省市约2.5万名少年儿童中,近三成受访者表示会关注网红,且同龄网红在他们关注的网红类型中排第二位。

  

调查还显示,少年儿童关注网红与周围的生活环境、休闲娱乐习惯有关。根据调查数据,不怎么运动的孩子关注网红的比例,比每天运动的孩子高十多个百分点;与爷爷奶奶、舅舅舅妈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关注网红方面,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比例更高。

  

因此,孙宏艳强调,对家长的教育更重要,“家长要有儿童保护的意识,知道挣快钱对孩子有伤害。家长还需要注意孩子的教育方式,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心理。”

  

孙宏艳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除网络安全、防沉迷外,还教给孩子们搜集、判断信息的正确方法。”

  

对于学校教育责任,孙宏艳认为,学校还应该让孩子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让他们更有自主性和内驱力。据她观察,Z世代以后的少年儿童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教育中关注孩子的自我认同、自我接纳、归属感等非常重要。如果从家庭和学校里得不到这些方面的支持,孩子们一定会到网上寻求认可。”

  

“作为内容供给方,平台应该履行好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将更好的内容传播给未成年人。”孙宏艳说。

  

平台可以发挥哪些优势?孙宏艳认为,首先是传播优势。平台应该以案说法、加大宣传,让家长、孩子真正了解“网红儿童”背后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其次是业态优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数据,有80%的孩子日常会使用短视频,短视频可以成为好的教育工具。因此孙宏艳认为,平台可以生产有关“网红儿童”的教育短视频专辑,同时跟进信息防诈等热点内容。另外她认为,平台还具备算法监督筛查等技术优势。

 

在内容治理上,孙宏艳表示平台还可以用好社会力量,例如加大平台一键举报功能的宣传,让家长、孩子知道在哪里可以举报低俗内容。在内容建设上,孙宏艳认为可以让“网红儿童”多从儿童视角生产一些科普类的正能量内容并推送给孩子,而不是一刀切。

 

此外,孙宏艳认为,政府部门要进行更精细化的监督、管理和治理,集结网信、宣传等部门与研究机构、行业的力量,打通政策与部门之间的各种堵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