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房企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近日,据市场消息,厦门国企象屿地产正进行大规模组织调整,原天津公司、唐山公司合并至沪浙区域,重庆公司合并至江苏区域,调整完成后,全国仅剩余三家区域公司,分别是沪浙区域、江苏区域、海西区域。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象屿地产此次区域调整确有其事,但并非近期举措,主要是区域公司集中管理、专业赋能,经营上未发生变化,人员也并未变动。
尽管如此,这场静悄悄的区域版图重构,依然透露出象屿地产内部各区域公司目前的格局及其重仓上海的战略决心。但从销售表现来看,克而瑞数据显示,2024年,象屿地产在上海的全口径销售额较2023年直接“腰斩”。在竞争白热化的上海市场,象屿地产能否实现逆势突围?
上海市场撑起销售业绩“半壁江山”
曾经,以阳光城、泰禾、融信等为主的闽系房企在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叱咤风云。后续,他们陆续陷入困境,取而代之的则是建发房产、国贸地产、象屿地产三家国资房企,凭借稳健的财务表现和积极的拿地策略,成为土地市场的“新主角”,被称为厦门“三剑客”。
在这三家房企中,象屿地产规模相对较小,堪称“三剑客”里的“小老弟”,布局也更为聚焦。在此次架构调整前,象屿地产的布局可以划分成三区域、三项目公司:沪浙区域、江苏区域、海西区域,以及重庆公司、天津公司、唐山公司。
虽然海西区域是象屿地产的大本营所在地,但真正的规模引擎却是沪浙区域。无论是收入还是销售贡献,沪浙区域都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上海和苏州,成为象屿地产近年来重点深耕的市场。
根据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2023年象屿地产房地产业务收入中,上海36亿元,贡献收入48%;江苏23亿元,贡献收入30%;福建11亿元,贡献收入15%。
从销售规模来看,根据克而瑞数据,2024年全年,象屿地产全口径销售额为279.9亿元。其中,上海方面,2024年象屿地产全口径销售额为124.22亿元,占据其销售业绩的“半壁江山”。
谨慎拿地、销售下滑与内环项目“日光”
从拿地方面来看,近两年来象屿地产收缩明显。
2021年-2023年,象屿地产新增土地储备分别为93.85万平方米、41.76万平方米、33.32万平方米,2024年1-3月则为0.73万平方米。由此可见,象屿地产的拿地节奏明显放缓,展现出更加审慎的投资态度。
其中,象屿地产于2021年开始重点布局上海,2022年其大展拳脚狂揽6宗地块,2023年也获取了4宗地块。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2024年,象屿地产在上海获得3宗地块。
业内人士指出,前几年的扩张,使得象屿地产在上海的销售额大幅增长,但随着拿地节奏的放缓,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其2024年的销售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克而瑞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象屿地产在上海的全口径销售额分别是263.7亿元、284.7亿元、124.22亿元,其中2024年销售额相对前两年直接“腰斩”。
上述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也指出,截至2024年3月末,象屿地产储备可售面积232.18万平方米,占比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福州、上海、苏州,占比分别为19.49%、18.44%、17.54%。
可见,虽然上海市场是象屿地产的重仓之地,但在谨慎拿地与积极去化的双重背景下,象屿地产在上海的土地储备并不占非常明显的优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10月份拿地后,象屿地产在上海土地市场多次“陪跑”,今年3月份终于再次有所收获。3月28日,象屿地产以66.79亿元竞得闵行区MHP0-1005单元02-09地块、03-04地块、16-07地块及16-06、16-08地下空间,建筑面积22.15万平方米。
而在销售端,4月23日,象屿地产上海首个内环豪宅项目苏河琹庐也正式开盘,均价12.5万元/平方米,共推出132套房源。据项目销售人员以及周边的中介人员表示,该项目开盘当天售罄。
后续,象屿地产在上海的表现将会如何?这一切,市场都会给出最终答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