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公布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以清单形式将我国境内禁止和经政府许可才能够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汇总列出,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求,清单之外的领域,各类经营主体都可以依法平等进入,也就是“非禁即入”。这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核心的要求,也是广大经营主体的热切期盼。
坚持“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经过2019、2020、2022、2025年四次修订,清单内的事项数量已由2018年版的151项压减至目前的106项,压减比例约30%,一大批行业准入限制得以放宽。
与2022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比,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作出了多方面优化,一是完善“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二是完善市场准入事项实施要求;三是完善与其他准入规定衔接要求;四是完善市场准入规范化便利化要求。
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坚持“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具体来看,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方面降低了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直接删除了一批全国性措施,部分放开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取消了一批地方性措施。另一方面,依法规范重点领域准入,兜牢安全底线,纳入新业态新领域管理措施,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最直接的获益者就是民营企业
上述负责人表示,五版清单事项持续缩减,一批领域或是准入限制放开,或是准入环节精简,充分释放了放宽准入的政策红利,最直接的惠及者也是民营企业。
具体来讲,我国近年来深入推进清单落地实施,持续放宽和畅通民营企业准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持续提升市场准入效能、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在能源、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门槛”不断降低,市场规则更为透明,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对激发民企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清单事项持续缩减,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民营企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一些新业态新领域没有直接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新业态新领域往往处在快速发展期,创新主体多元、技术迭代迅速、发展路径多变,难以用行政审批的传统准入方式进行管理,同时企业又容易遇到要素保障、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场景开放等方面的制度供给短板,难以进入市场,需要探索更具柔性和韧性的准入管理模式,开展体系性准入机制设计,全面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从两个方面把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强化重点突破,完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要强化试点建设,加快升级迭代。
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在公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的同时,还将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上述负责人表示,清单之外“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堵点卡点尚未消除,发现和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上告无门”“告而不理”“理而不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还没有完全做到“非禁即入”落地生根。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清理整治的重点是以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等形式设立和实行的违反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各类规定文件,以及各级政府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做法情形。
本次清理整治的主要步骤包括:一是对涉及市场准入的各类规定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对违规增设准入事项或条件、违规扩大准入范围等情况,要一律纠正;对既无上位法依据,又无相应法定程序设立的市场准入规定,要一律废止。二是开展线索归集,通过政府部门自查、公开征集等方式,全面归集各类渠道获得的线索。
三是进行个案核实整改,各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商务、市场监管部门,对各渠道归集的问题线索进行汇总,推动辖区内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时核实整改。四是典型案例公开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程序对转办问题线索核实整改情况和地方报送的典型案例进行审核后,按照“一案一核实,一案一通报”的原则进行公开通报、向社会公示,并同步纳入全国城市信用监测范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