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兴南部,有“中国药谷”之称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然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见证着无数科研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往北走,则坐落着一座崭新的地标性建筑——瀛海“北京火箭大街”,二者一南一北,串联起大兴区医药健康与商业航天的璀璨未来。


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是这两个行业攻坚的共同难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有企业研发投入接近一个亿,有企业则表示一件产品一年投入至少1千万元,有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占比达到30%,甚至50%或60%。


“(医疗器械产品)从立项到上市,只用五六年时间都是快的。”北京麦邦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简称:麦邦光电)厂长杨松说。20年时间,在自主创新驱动下,麦邦光电逐渐从监测产品进入急救领域,如今转战血液方面产品。


三年前,清航空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航空天)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冲压发动机,在某卫星发射基地搭载“清航·大兴号”成功进行了飞行演示验证实验。这意味着清航空天研发团队掌握了先进燃烧的关键核心技术,使我国在新型空天动力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穿越市场周期,企业不仅依靠市场融资、搭建供应链、总结产业化模式、出海等方式,也在政府资金补贴、人才政策等扶持下扎根北京创业。


“北京形成了较完备的机器人公司产业聚集,在人才队伍建设、产业环境、产业政策配套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医疗器械产品上市需要经过政府指定机构的监测、认证和评审,这些机构几乎都在北京。”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术锐)常务副总经理邢玉柱表示。


单孔手术机器人突围,扎根北京出海淘金


一只“手指”装上内窥镜打着光,另外一只稳稳地撑在鹌鹑蛋那光滑却又无比脆弱的表面,还有两只相互配合,“剥”下小小一片鹌鹑蛋壳。它们相互配合,力度与角度精准把控,每一次移动都像是经过无数次排练。


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在“剥”鹌鹑蛋。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摄


据邢玉柱介绍,这是术锐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2023年6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操作。该手术机器人采用多臂单孔架构,采用镍钛合金丝这一柔性材质,搭载面向连续体机构的形变驱控技术,从而实现“手指”的灵活旋转、变形等动作。


术锐成立于2014年,研发中心位于上海,生产中心在北京。据邢玉柱介绍,落地北京后,术锐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的专项扶持。另外,大兴区政府也给予术锐一定的商业化扶持,例如,优先鼓励区医院使用其产品。


邢玉柱强调,医疗器械产品上市需要经过政府指定机构的监测、认证和评审,这些机构几乎都在北京。北京形成了较完备的机器人公司产业聚集,在人才队伍建设、产业环境、产业政策配套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自主研发技术,术锐搭建供应链存在一定难度,无法像其他做仿制的医疗器械厂商一样直接借用所仿制企业的供应链产品。“对于传统线缆等高精密部件,术锐都是自主设计、委托加工。医疗产品的部件需要保证安全可靠,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验证工作、投入非常大。”


目前,术锐产品涉及上万个零部件。“腔镜手术机器人纳入国家配置管理,价格较贵,国内产业技术能力还有提高空间。”邢玉柱说。这一形势下,术锐决定走海外与国内市场并重的路径,并于去年启动欧洲CE认证,预计今年下半年获批。


从数据来看,海外市场孕育着机会。“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海外的普及程度更高,而且很多国外医生已经具备多孔手术机器人的操作经验,更容易感知到单孔的技术优势。”邢玉柱认为,海外市场如果做得好,也能在品牌影响力、产品信任度等方面反哺公司国内市场。在机器人产业里,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最清晰,刚性需求度也比较高,商业化前景稳定。


以爆震燃烧技术引领空天及能源领域产业升级


清航空天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新型高科技转化机构,致力于连续旋转的爆震燃烧技术的应用。据清航空天副总经理于宁介绍,该技术具有化学反应强度高、释热速率快、燃烧效率高等特征,可使发动机理论热效率提高超过50%。“公认它是第七代航空发动机技术路径中可行性最高的一条。”


据了解,2022年1月24日,公司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冲压发动机,在某卫星发射基地搭载“清航·大兴号”成功进行了飞行演示验证实验。“这意味着清航空天研发团队掌握了先进燃烧的关键核心技术,使我国在新型空天动力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于宁说,应用该技术的火箭发动机可使卫星在轨寿命延长1至2年,某型卫星的载荷能力更能增加150公斤。


清航空天爆震燃烧器。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摄


于宁介绍,公司的商业化有动力和能源两大板块,其中能源板块分为长期和近中期两条路径。近中期面向工业场景,尤其是钢铁和石化行业,这两大行业的氢气存在很高的回收利用空间。清航空天将该技术应用于工业氢能回收,例如,在首钢集团迁安项目中,企业利用爆震燃机技术,将传统工艺中直接排放的70%-95%杂质氢转化为清洁能源。该系统氮氧化物排放可控制在15ppm以内,远低于国家标准。


按照规划,2025年首钢京唐钢铁将建成完整的热电联产系统;2026年技术将延伸至熔分工艺环节;到2027年氢冶金环节完成后,将实现钢铁生产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在北京市和大兴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还在飞行摩托、涡喷发动机等领域持续突破。”于宁表示,清航空天正通过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在新能源和空天动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清航空天成立于2019年4月,起初落子浙江嘉兴,2021年6月搬到北京海淀五道口,此后辗转迁到大兴,也享受了更多便利。


“我们许多研发定制零部件需要从外地购入再到北京组装测试,南边地区节省了物流成本,发展空间也更大,在大兴能够与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大湾区协同发展。”清航空天公共事务部部长吕冰表示,公司所在园区能够享受大兴区“航天十条”专项政策,包括三年50%的房租补贴。


“北京对我们研发团队建设来说非常关键。”于宁补充说道,国内目前几乎只能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招到航天类专业人才。相比之下,成都、西安主要基于三线建设,上海还需要面临与无锡、常州、杭州等地竞争,北京则相对聚集。另据介绍,清空航天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及北京市科委课题、地方政府支持及企业融资。


政府护航,初创民企进击


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拥有“中国药谷”之称,据大兴区政府官网介绍,这一基地将打造药品研发检验中心、现代中药、创新化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格局,目前入驻企业已达4000余家。


麦邦光电的成长,是基地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麦邦光电厂长杨松介绍,公司成立于2004年,依托完全自主创新的成熟技术,推出心电、血压、血氧等20余种监测产品。杨松表示,公司最初以监护产品为主,2010年左右,开始涉及社区健康检测、自主体检,打造健康小屋,发展远程诊断。十年后,麦邦光电进入急救领域,推出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产品。


“未来我们还将转向血液方面的产品,其中血液分离机今年将拿到注册证,主要用于基因细胞治疗。”杨松介绍,“我们将技术研发排在第一位。医疗产品门槛高、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一个产品的一年投入至少1000万元,从立项到上市,只用五六年时间都是快的。”


麦邦光电AED。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摄


杨松强调,麦邦光电之所以能平稳度过周期,除了公司深耕行业多年,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体系,也离不开政府支持。例如,麦邦光电承接了工信部的链主企业项目、北京市发改委的北京市心脏急救与监测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等项目,获得了相应的资金支持。此外,大兴区政府、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管委会还为公司员工解决社保、住房及子女入学等问题。


与麦邦光电类似,北京五和博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五和博澳)也是一家落地大兴的医药创新企业。“我们公司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支持是一种额外的认可。”五和博澳总经理金毅群表示,2024年五和博澳获得北京健康产业基金投资1.5亿元,大兴区产业基金跟投3000万元,这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对我们自主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方向的高度认可。


五和博澳发展日新月异,金毅群也感受到政策暖风。“无论是产业落地、政府项目申报,还是人才引进,政府都予以我们大力支持,这是我们安心在北京扎根创业的重要基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