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光伏组件厂商晶澳科技(002459.SZ)正在经历艰难时刻。


公司4月24日晚间公开了年报,遭遇2020年借壳上市以来的首亏,且亏损规模高达46.56亿元。


资产减值是晶澳科技亏损的主因之一。随着光伏技术全面向N型转向,晶澳科技对P型电池设备进行了减值,减值金额达到31.54亿元。


但在甩掉了此前的历史包袱后,关税风暴升级,晶澳科技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因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美洲市场,近期频发的关税政策下不确定性陡增。


如何应对关税风暴?晶澳科技正在阿曼建设的6GW电池与3GW组件项目,该项目在当地扩产后出口美国预计能够抵消部分关税影响。此外,全球布局“粮草先行”,今年2月,晶澳科技启动了港股IPO,进一步推动公司全球化发展战略。


资产减值超31亿,历史包袱或已基本出清


“尽管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增速较高,但600GW的光伏新增装机量相对于产业链各环节均超过1100GW的产能来说,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明显,供需失衡导致全产业链光伏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晶澳科技引用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4年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9%、硅片下滑超50%、电池片下滑超30%、组件下滑超29%。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晶澳科技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01.21亿元,同比下降14.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56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70.39亿元。


光伏组件贡献了公司95%的营收,全年出货量79.447GW(含自用1.544G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9%。


组件部分,晶澳科技全年毛利约32亿元。境内市场的营收占比大致四成,但这部分业务去年毛利率为-7.98%;欧洲市场营收占比18%,毛利率为-3.51%,这两大市场带来的毛亏损约为28亿元。


美洲市场与亚洲及大洋洲市场成为晶澳科技唯二组件产品盈利的市场。美洲市场营收占比接近25%,毛利率31.43%。亚洲及大洋洲市场营收占比约13%,毛利率8.61%。这两大市场带来了接近60亿元的毛利,其中美洲市场作为传统的高利润市场实现毛利51亿元,成为利润的关键。


晶澳科技的巨额亏损主要来自资产减值,据披露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等带来的资产减值共计31.54亿元。这部分减值应主要来自N型技术替代背景下原有PERC产能的淘汰,晶澳科技在年报中提到,2024年公司电池产能已完成由P型向N型的切换,到2024年底N型产品有八成以上的订单渗透率。


多家券商提出,晶澳科技2024年PERC电池设备资产减值计提预计较为充分。


在此前的PERC时代,晶澳科技直至2021年电池工艺类型主要为魄秀(Percium)系列 ,后者是基于P型硅片的钝化发射极及背面电池,也即所谓P型电池,2023年公司仍以生产销售P型产品为主。在技术方向发生转向的浪潮下,晶澳科技此前的积累成为负担。


在决策过程上,晶澳科技2024年上半年为了满足订单需求而推迟了PERC产能改造,最终在下半年并且很可能是四季度决定推动N型产能全面渗透并持续升级,快速淘汰老旧产能。这也解释了为何晶澳科技去年前三季度业绩出现改善后,发布的全年业绩预告却在资产减值影响下出现了市场未充分预期的大额亏损。


关税风暴下出海航路曲折,奔赴阿曼与港股“淘金”


但在甩掉了此前的历史包袱后,关税风暴升级下,晶澳科技今年能否轻装上阵?


美洲市场是晶澳科技目前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在美洲的10个国家中,美国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机构预计2025年的新增光伏装机将升至54GW。但在关税持续提高下,中国企业过去通过东南亚生产基地向美国市场出口的路径已近乎关闭。晶澳科技去年11月曾表示,后续如果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的双反税率较高,公司可以从美国组件工厂发货满足供应。同时,公司也在考察美国和东南亚四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产能投资机会。


目前晶澳科技剩下的供货美国市场的途径,其一是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2GW组件产能,市场消息显示该工厂去年三季度已完成建设,四季度开始产能爬坡。


其二是公司正在阿曼建设的6GW电池与3GW组件项目。中信证券研报提出,该项目一期有望今年年底投产。目前中东市场税率10%,明显低于东南亚等地,美国光伏市场电池供应仍然偏紧,公司在阿曼当地扩产后出口美国预计能够抵消部分关税影响。但考虑到投产时间,这一项目或较难对晶澳科技今年的营收产生积极影响。


除了美国市场外,同在美洲的巴西为全球第五大光伏市场,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也是GW级新兴市场,意味着也存在开拓其他市场的空间。


全球布局“粮草先行”,今年2月,晶澳科技启动了港股IPO,称将进一步推动公司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快市场、供应链、研发三位一体的全球化建设,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