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 财政部下发135亿节能减排补贴:新能源汽车83亿元


4月2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下达2025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第一批)的通知》指出,下达2025年第一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超135亿元。


其中新能源汽车补贴合计830756万元,包含158家企业分享清算资金668196万元、38家企业分享预拨资金162560万元,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预拨奖励资金共291480万元,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第三年度奖励资金234282万元。


零碳解读:158家企业分享清算资金66.8196亿元,北汽以16.65亿元遥遥领先,东风其次为14.78亿元,此外金龙、江淮、长安、比亚迪等所获补贴均超过1亿元。


2. 四部门:加大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等企业的保险保障力度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四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


其中提到,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加大对国产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出口企业的保险保障力度,推动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加强合作,成立保险共同体,提升对特殊风险保障能力。支持保险公司根据我国出口新优势、新趋势和行业特点为航运等相关领域提供保险服务,不断优化保险产品。


零碳解读:此外,1月13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研究制定低速碰撞试验标准,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挂钩等措施。


3. 教育部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列入本科专业


4月22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目录共增设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低空技术等29种本科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并首次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昆明理工大学三所大学成为了首批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布点高校。


零碳解读:“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而设立的,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B、行业动态


4. 国家能源局:碳交易企业外购绿电可单独核算碳排放


4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


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实现翻两番,交易绿证数量达4.46亿个,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以跨省交易为主;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以省内交易为主。全国参与绿证交易的消费主体约5.9万个,同比增长2.5倍,消费主体遍布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是绿证交易的主要地区,合计购买绿证数量超过全国的一半。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绿证累计交易5.53亿个。


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和广东省等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购买绿证绿电方式实施绿色电力消费替代;浙江省、山东省和广东省等探索构建以用能预算为主线的工作体系,超出预算部分通过购买绿证绿电进行抵消;上海市、湖北省、北京市、深圳市和天津市等明确碳市场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交易企业可选择将外购绿色电力单独核算碳排放。


零碳解读:这意味着企业在计算碳排放时,可以将外购的绿色电力单独核算,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其碳排放情况,鼓励更多企业使用绿色电力。此外,多地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这一核算方式。例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规定,参与直接电力市场化交易的重点碳排放单位购买消纳的绿电碳排放量核算为零;上海市将通过省间交易购入的绿电排放因子调整为零;天津市在核算碳排量时扣除外购绿电量;湖北省和深圳市则允许绿电核减量用于抵扣超额碳排量。


5. 一季度,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572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572万千瓦,同比增加1629万千瓦。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3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9.5亿千瓦,同比增长43.4%;风电装机容量5.4亿千瓦,同比增长17.2%。


电源结构继续优化,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增长。今年1至3月,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


电力工业投资方面,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322亿元,同比下降2.5%;电网工程完成投资956亿元,同比增长24.8%。


零碳解读:从数据可以看出,太阳能发电的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较大,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反映了我国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效。


6. 世界地球日:用可再生能源守护地球的绿色未来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官网发布的主题为“我们的能源,我们的星球”,呼吁人们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共同守护地球的绿色未来。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2倍。”世界地球日官网在介绍今年地球日主题时写道,“我们呼吁每个人为家庭选择明智的能源方案,并敦促各级政府、工业界和企业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


经过数十年的成本控制和技术改进,可再生能源成本竞争力已逐渐显现。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显示,2023年,有81%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低于化石燃料替代品。


零碳解读:中国在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国家,中国的太阳能装机规模已超过美国与日本两国总和。中国不仅在国内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还通过“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例如,中国与布隆迪、乍得等非洲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利用光伏产业优势帮助非洲家庭解决用电难题。


7. 202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或达万亿元


4月21日,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透露,202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预计可达万亿元。


黄平说,我国在核技术应用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体系,涵盖核能利用、医用同位素、加速器、放射源、核仪器装备、辐照应用及特色核医疗等近40个细分领域,已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据测算,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到2022年已接近7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零碳解读:近年来,国家原子能机构采取多项措施,瞄准瓶颈短板组织开展科研攻关任务,推动核技术应用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游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C、地方快讯


8. 一季度广东新能源汽车实现两位数增长


4月22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25.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其中,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分别增长29.9%、83.5%、31.3%、10.8%,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零碳解读:2025年一季度,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了29.9%的同比增长。同时,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也同比增长了8.6%。这一增长得益于广东在环保政策与激励措施支持下,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9. 内蒙古特高压电网外送电量突破7000亿千瓦时


截至4月21日,内蒙古通过“五交三直”8条特高压输电通道,累计外送电量突破7000亿千瓦时,达到7006.86亿千瓦时,相当于2.7亿户家庭1年用电量,就地转化超2.3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6.9亿吨,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零碳解读: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多年来,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不断加快特高压工程建设,建成面向山东、天津、山西、江苏等地的“五交三直”8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及配套汇集电网工程,形成了纵贯南北的蒙电外送大通道。


10. 山东: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


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文件指出,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


消纳模式创新行动重点任务中,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支持新能源电厂新增制氢装机参与电网调峰,年内建成华电潍坊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


零碳解读:探索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依托鲁北大型风光基地、海上风电基地等新能源规模化开发,探索建设可作为调峰资源的绿氢(氨、醇)项目,支持参与储能租赁市场。支持“风光氢氨醇”项目整体化推进,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实行一体化核准(备案),配建的合成氨、合成甲醇部分,不受“两高”行业减量替代政策限制。


二、专题碳讨


三桶油”的ESG报告释放哪些绿色信号?新能源布局成关键


“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交出了2024年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成绩单。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国内能源领域的核心企业,“三桶油”的ESG报告不仅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更是观察中国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窗口。


图/IC


“三桶油”的碳排放管理哪家强?


根据“三桶油”的2024年ESG报告,中国石油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70.46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0.42%;2024年甲烷排放总量为30.87万吨,同比下降16.84%;甲烷排放强度为0.28%。


中国石化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67.95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4%。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54.63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报告所提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是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营业收入的比值;2024年甲烷排放总量为239.48百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3%。


中国海油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7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升4.3%;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量(范围一)为10.8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涨0.99%;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范围二)为1.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涨28.37%。


不难发现,中国海油温室气体排放量均有上升。去年,中国海油实现油气净产量726.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7.2%,增幅位居“三桶油”之首。油气生产规模扩大,应是其范围一排放提升的原因之一。


同期,中国石油油气当量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2.2%;中国石化全年油气当量产量515.35百万桶,同比增长2.2%。


“三桶油”的共性动作:布局风光氢、推进CCUS


“三桶油”的ESG报告均参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发布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以及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发布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建议报告》。


在减排方面,中国石油依托CCUS/CCS全产业链技术体系,2024年实现二氧化碳注入量约190万吨,连续三年保持百万吨级规模,累计封存超900万吨。在上下游一体化统筹,构建全产业链规模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


另外,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投资规模达240.5亿元,同比增长21.7%,重点布局了光伏、风电、地热、氢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电能消费占比提升0.8%,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了2.5%。2024年中石油风光发电量达47.2亿千瓦时,新增装机495.4万千瓦,青海100万千瓦光伏和吉林55万千瓦风电项目相继并网。


中国石化通过材料科技跨界赋能交通低碳化。210万吨二氧化碳回收与百万吨级CCUS示范基地打造全产业链减碳标杆,金陵石化捕集装置与齐鲁-胜利项目入选国家级案例。


另外,中国石化2024年境内天然气产量为395.7亿方,同比增长4.7%,占境内油气当量产量比重为46%。光伏发电量为1.32亿千瓦时。打造“光伏+氢能”双轮驱动能源结构重塑,“万站沐光”计划建成5000座光伏站点。氢能全产业链覆盖11个供氢中心与142座加氢站。


再看中国海油,新能源和负碳业务有序推进,“海油观澜号”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平稳运行,渤海和海南两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基地建设稳步开展。


“海油观澜号”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自2023年5月投运至2024年底累计发电3660万千瓦时,开创了“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海上供电新模式。


“三桶油”的ESG各自又有哪些侧重?


中石油亮出了《ESG工作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管理层业绩考核体系。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分解到各分子公司,纳入主要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进一步将降耗减碳与管理层业绩和薪酬挂钩。


中石化披露了其特有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中国石化深化产学研合作,成立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联合中心,聚焦合成树脂、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研发,推动耐划伤、低散发、长寿命车用高分子材料创新应用。通过发挥合成树脂技术优势,2024年中国石化生产低气味汽车专用料25.85万吨,同比上升29%;发泡聚丙烯专用料4.34万吨,同比上升21%。同时,中国石化还加速了动力电池隔膜专用聚烯烃材料研发,2024年产量达4.58万吨。


中国海油披露了其开创性的节能技术。2024年10月,渤中34-2/4油田放空气深度回收改造项目试生产,成功将平台火炬气日放空量降低至100立方米以下,正常生产工况下火炬可完全熄灭,实现“零放空”。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回收零散火炬气210万方,减碳量超0.45万吨;预计可累计回收火炬气1520万方,累计减碳量3.28万吨。


“三桶油”的ESG报告释放三大关键绿色信号


首先,低碳转型战略全面提速。中国海油明确提出“2028碳达峰、2050碳中和”的清晰路线图,中国石化则聚焦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中国石油新能源产能占公司上游总产能的比例达到7%。这标志着传统油气企业正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转型。


其次,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成为共同选择。三家企业不约而同将天然气作为过渡期核心能源,同时竞相布局海上风电、绿氢和CCUS等新兴领域,呈现“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规模化”的双轨发展特征。


最后,技术创新驱动减排的态势已经形成。从中国海油“风电+油气平台”的融合模式,到中国石化“绿氢+炼化”的零碳生产探索,再到中国石油推动老油田CCUS试点,表明行业正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国能源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绿色革命。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