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交出了2024年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成绩单。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国内能源领域的核心企业,“三桶油”的ESG报告不仅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更是观察中国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窗口。


“三桶油”的碳排放管理哪家强?


根据“三桶油”的2024年ESG报告,中国石油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70.46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0.42%;2024年甲烷排放总量为30.87万吨,同比下降16.84%;甲烷排放强度为0.28%。


中国石化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67.95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4%。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54.63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报告所提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是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营业收入的比值;2024年甲烷排放总量为239.48百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3%。


中国海油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7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升4.3%;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量(范围一)为10.8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涨0.99%;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范围二)为1.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涨28.37%。


不难发现,中国海油温室气体排放量均有上升。去年,中国海油实现油气净产量726.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7.2%,增幅位居“三桶油”之首。油气生产规模扩大,应是其范围一排放提升的原因之一。


同期,中国石油油气当量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2.2%;中国石化全年油气当量产量515.35百万桶,同比增长2.2%。


“三桶油”的共性动作:布局风光氢、推进CCUS


“三桶油”的ESG报告均参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发布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以及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发布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建议报告》。


在减排方面,中国石油依托CCUS/CCS全产业链技术体系,2024年实现二氧化碳注入量约190万吨,连续三年保持百万吨级规模,累计封存超900万吨。在上下游一体化统筹,构建全产业链规模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


另外,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投资规模达240.5亿元,同比增长21.7%,重点布局了光伏、风电、地热、氢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电能消费占比提升0.8%,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了2.5%。2024年中石油风光发电量达47.2亿千瓦时,新增装机495.4万千瓦,青海100万千瓦光伏和吉林55万千瓦风电项目相继并网。


中国石化通过材料科技跨界赋能交通低碳化。210万吨二氧化碳回收与百万吨级CCUS示范基地打造全产业链减碳标杆,金陵石化捕集装置与齐鲁-胜利项目入选国家级案例。


另外,中国石化2024年境内天然气产量为395.7亿方,同比增长4.7%,占境内油气当量产量比重为46%。光伏发电量为1.32亿千瓦时。打造“光伏+氢能”双轮驱动能源结构重塑,“万站沐光”计划建成5000座光伏站点。氢能全产业链覆盖11个供氢中心与142座加氢站。


再看中国海油,新能源和负碳业务有序推进,“海油观澜号”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平稳运行,渤海和海南两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基地建设稳步开展。


“海油观澜号”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自2023年5月投运至2024年底累计发电3660万千瓦时,开创了“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海上供电新模式。


“三桶油”的ESG各自又有哪些侧重?


中石油亮出了《ESG工作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管理层业绩考核体系。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分解到各分子公司,纳入主要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进一步将降耗减碳与管理层业绩和薪酬挂钩。


中石化披露了其特有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中国石化深化产学研合作,成立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联合中心,聚焦合成树脂、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研发,推动耐划伤、低散发、长寿命车用高分子材料创新应用。通过发挥合成树脂技术优势,2024年中国石化生产低气味汽车专用料25.85万吨,同比上升29%;发泡聚丙烯专用料4.34万吨,同比上升21%。同时,中国石化还加速了动力电池隔膜专用聚烯烃材料研发,2024年产量达4.58万吨。


中国海油披露了其开创性的节能技术。2024年10月,渤中34-2/4油田放空气深度回收改造项目试生产,成功将平台火炬气日放空量降低至100立方米以下,正常生产工况下火炬可完全熄灭,实现“零放空”。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回收零散火炬气210万方,减碳量超0.45万吨;预计可累计回收火炬气1520万方,累计减碳量3.28万吨。


“三桶油”的ESG报告释放三大关键绿色信号


首先,低碳转型战略全面提速。中国海油明确提出“2028碳达峰、2050碳中和”的清晰路线图,中国石化则聚焦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中国石油新能源产能占公司上游总产能的比例达到7%。这标志着传统油气企业正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转型。


其次,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成为共同选择。三家企业不约而同将天然气作为过渡期核心能源,同时竞相布局海上风电、绿氢和CCUS等新兴领域,呈现“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规模化”的双轨发展特征。


最后,技术创新驱动减排的态势已经形成。从中国海油“风电+油气平台”的融合模式,到中国石化“绿氢+炼化”的零碳生产探索,再到中国石油推动老油田CCUS试点,表明行业正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国能源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绿色革命。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