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世界免疫周,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免疫服务,我们可以做到”,努力确保更多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及其社区免受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威胁。近年来,在国家免疫规划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呼吸道疾病预防迎来多项重要调整,涵盖百日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多种儿童高发病原的防控新策略。


百日咳、RSV都是高发的婴幼儿呼吸道疾病,RSV更是引起1岁以下婴儿下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为主)住院的首要检出病原。然而,许多家长对百日咳、RSV的认知仍然不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新生儿科副主任寇晨,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副科长石晶为公众详细讲解这两种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Q:为什么要关注百日咳和RSV?


寇晨:一旦患百日咳,孩子刺激性痉挛性咳嗽会持续较长时间,持续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些其他脏器的损害。目前,新生儿百日咳的发病率较前几年明显提高,百日咳的发病率、病死率远远高于普通婴幼儿。此外,婴幼儿的屏障比较弱,免疫功能比较差,一旦发生RSV感染,容易造成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在临床中的表现以喘憋为主,一旦发病会影响到孩子的氧合,近期的不良预后可能会造成严重肺炎,远期会对肺功能造成影响。


Q:婴儿居家时间多,感染百日咳及RSV的风险比较低?


寇晨: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尽管孩子在家里,但家不是完全封闭密闭的空间。此外,封闭和密闭的空间会造成病毒或者细菌不流通,反而容易造成感染。孩子不出门不代表家长不出门,家长在外接触大量细菌和病毒后,由于成年人抵抗力相对成熟,往往不发病,但这些病毒和细菌通过外界带回家,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且由于屏障、气道问题,反而越不出门的孩子罹患呼吸道疾病或者其他病毒感染的风险会越高。


Q:托育机构的孩子如何科学预防RSV?


寇晨:在没有免疫制剂之前,我们的预防是要结合不同的病菌传播途径进行切断。当托育机构中有病毒流行时,建议家长让孩子暂时远离托育机构;家庭成员中有人感冒发烧,建议家长和孩子接触时要佩戴口罩;孩子或者家庭用的碗筷、水杯等要清洁干净;教导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归家后也要第一时间洗手。


Q:针对RSV有何新预防手段?


石晶: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尚没有特效药,目前除了采取非药物预防方式(物理预防)外,最新的可采取的被动免疫预防手段为注射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这也是目前唯一在国内正式获批上市的可以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策略的实施需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手段,如“一老一小”的疾病负担最重、免疫力最差,这些人群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保护人群。对于婴儿来说,被动免疫是最优的选择。2024年,我国首次发布了《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诊疗和预防指南》,这也是首次发布针对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指南,有利于未来呼吸道合胞病毒整体的预防和治疗。


Q:今年我国的疫苗接种程序进行了哪些调整?


石晶:从2025年1月1日开始,中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正式进行调整,将原来的3、4、5月龄、18月龄分别接种一剂次含有百日咳成分的疫苗,调整为2、4、6月龄、18月龄、6岁五剂次分别接种含有百日咳成分的疫苗。一方面保证了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接种及时性,另一方面,增加一剂加强针可以更好地在青少年期刺激免疫系统起到加强免疫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建立全人群百日咳免疫屏障。


Q:家长如何科学预防婴幼儿呼吸道感染?


石晶: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家长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日常勤洗手,同时尽早接种疫苗,如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炎疫苗,建议“一老一小”以及重点人群每年接种的流感疫苗;可以带孩子到户外自然环境,空气较为流通,尽量少带孩子前往人多的地方。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使用后的纸巾密封丢弃,减少飞沫传播风险等。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