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罗亦丹)4月28日,抖音发布《关于“恶意营销号”的治理规范》。规范明确,将打击十类违规行为,从内容、账号、法律追责三个层面对“恶意营销号”进行处置。同时,抖音还推出账号 “健康分” 评估机制,通过分值管理实现对违规账号的引导教育。


根据抖音相关规范,“恶意营销号” 是指通过低质、工业化内容创作和黑灰产团伙行为等,在平台恶意博取流量,以流量变现为唯一目的、将内容视为获取流量工具的账号。《规范》中明确将重点治理十类违规行为。


“工业化生产和批量发布同质化内容”行为正是其中之一。“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 18 万”“参加完已故同学儿子的婚礼,全场热泪盈眶” ……通过预设套路化模板,部分“恶意营销号”批量、工业化炮制主题、文案、情节高度相似的同质化视频内容。抖音方面表示,这类行为,在意图上不当攫取流量,也导致大量重复、低质甚至虚假的内容散播,滋生虚假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再比如特征较为突出的“虚假人设不当获利”行为。为博取流量,一些“恶意营销号”虚构伪造各类人设,工业化炮制“大师”“专家”“教师”“医师”等权威身份,或利用“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为噱头。它们往往通过发布不实信息、营造行业恐慌、虚假测评等方式,骗取老年人等特定群体信任,违规涨粉,进而售卖相关商品与服务,实现不当获利。


此外,《规范》中明确的违规行为还包括:频繁抄袭搬运、开设矩阵账号违规获利、引流 “收徒” 兜售虚假 “运营技巧”、黑灰产团伙违法犯罪、非法买卖账号、诱骗强迫互动不当获利、违法违规导流实施诈骗、不当蹭热博取关注等。



(图说:抖音发布新规,明确治理“恶意营销号”十类违规行为)


抖音方面表示,“恶意营销号”大多具有以上十类特征,并以此侵犯创作者和用户权益,破坏平台生态。针对这类违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进行内容、账号、法律追责层面的处置。


编辑 徐雨婷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