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心堂”)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一心堂业绩持续承压,2024年增收不增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跑马圈地”带来的成本压力直观反映在业绩上,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心堂及其全资子公司共拥有直营连锁门店11498家,2024年新开门店1867家,净增加1243家。面对持续承压的业绩,一心堂的扩张之路将何去何从?


“跑马圈地”增加成本与风险


资料显示,一心堂成立于2000年11月8日,2014年7月2日登陆深交所,主营业务为医药零售连锁和医药配送业务,其中医药零售连锁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以中西成药为主,其次包含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及其他个护美妆业务。


自2014年上市至2022年,一心堂业绩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其中营业收入由44.28亿元持续增长至174.3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97亿元逐年增长至10.10亿元。2023年,一心堂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业绩下滑,实现营收173.80亿元,同比下降0.29%;实现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下降45.60%。


此后,一心堂业绩持续承压。2024年一心堂增收不增利,营业收入为180.0亿元,同比上升3.6%;归母净利润为1.14亿元,同比下降79.2%。2025年第一季度,一心堂营收、净利润双降,实现营业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6.53%;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33.83%。


近年来,一心堂新开门店数量每年均保持在1000家以上。2020年至2023年,一心堂新开业门店数量分别为1155家、1603家、1009家、1381家。2024年,迈入“万店俱乐部”的一心堂仍在加速扩张,新开门店数量达1867家。


一心堂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大量新开门店导致运营成本费用增加,房租、装修、人工、日常办公等费用会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等比例增加,但其销售处于提升阶段,新店和部分次新店还处于前期亏损阶段,导致公司整体利润下滑。


在最新年报中,一心堂亦表示,大规模收购门店可能带来扩张风险,导致运营成本激增,管理难度增加。对此,一心堂实施“棋盘化”布局策略,制定严格的收购评估和整合计划,增强门店间协同效应;注重精细化管理,优化供应链,精准选址提高单店产出,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多元化经营拓展收入,平衡规模与效益。


去年退回医保基金逾千万


此前,受国家医保局约谈事件影响,一心堂的管理情况一度遭到质疑。


2024年6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医保部门在基金监管工作中发现,一心堂旗下一些定点连锁门店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暂停医保结算的定点零售门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药品购销存记录不匹配、处方药销售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医保基金损失,因此,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对一心堂有关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按照约谈要求,一心堂随即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国家医保局官网2024年8月16日发布的《一心堂药业集团整改情况》显示,一心堂针对约谈要求以及医疗保障机关出台的《2024年定点零售药店使用医保基金负面清单》,从是否存在“虚假开药、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代为其他药店进行医保结算、日常管理”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全集团9179家直营连锁医保定点药店,自2021年5月1日至2024年5月30日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其他医保基金使用问题,已退回违规问题涉及医保基金1070余万元。


在最新的年报中,一心堂表示,近年来,医保政策推进如“双通道”、门诊统筹、异地就医等,使得医保基金监管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药店医保基金用量增大,违规风险增加,各项新医改政策体系由于涉及面较广,具体执行需要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如果公司无法及时根据政策变化,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和内部管理提质,则有可能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线上业务市场竞争激烈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除门店经营外,一心堂还在大力发展线上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2024年,一心堂新零售板块实现同比增长47.6%,其中O2O即时零售渠道贡献率达78.2%。据悉,一心堂的新零售业务精准聚焦消费者“急用药”与“隐私用药”的服务场景需求,同步拓展即时零售渠道非药类大健康商品线,构建“健康需求响应+生活品质升级”双维服务体系。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零售终端实体药店(含O2O)和以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等为代表的网上药店的药品销售规模达5740亿元,同比增长3.7%,网上药店占比持续增加,电商销售已成为零售终端较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


不过,近年来随着线上医药电商的崛起,竞争日益激烈。例如,叮当快药 、美团、饿了么、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都提供药品即时配送服务。此外,同为知名医药零售企业的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参林”),也在积极探索新零售商业模式,在O2O业务上,大参林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30分钟到家的24小时送药服务。


2024年公司增收不增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导致这一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已提及的新开门店成本增加外,是否还有其他关键因素?当前业绩承压下,公司对门店数量的增长目标是否会做出调整?2024年公司新零售板块成绩显著,但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公司线上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否会探索新的线上销售模式或合作渠道?针对上述问题,4月29日,新京报记者向一心堂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