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4月29日,国产大模型创新升级之路迎来“北京方案”——全市首批大模型生态服务站正式落地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和门头沟区京西智谷。
找政策、找资金、找算力、找人才、找伙伴、找智力、找空间、找场景,这八大核心痛点问题,是目前大模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政策领航、资源集聚、经验共享,大模型生态服务站直击企业生存和发展痛点,为首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注入强心剂。
政策指路“一站通”
不熟悉政策的、不了解如何备案的、不清楚如何申报相关资质的,都可以在服务站找到答案。
大模型从诞生起就面临生成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等合规性问题。以往,网信部门基于备案职能,不定期面向全市企业开展大模型备案政策辅导,受到企业广泛好评,但限于人手和场地等资源,很难满足所有企业的咨询需求。
如今,大模型备案辅导下沉至生态服务站,一大批培训讲师即将上岗。生态服务站设置在大模型企业集聚地,企业无需再“穿城”跋涉即可抵达“政策门诊”。
“培训让我们充分理解了备案的必要性,”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能够保证我们在科研的过程中及时关注国家的各项要求和标准,少走弯路。”
除内容合规审查外,大模型企业往往在资金支持、资质获得等方面还亟须破除政策迷雾。为提高服务效率,生态服务站集成各部门、各区力量为企业提供资金类、资质类等一站式政策辅导,力争让企业少跑腿、明流程、会办理。
作为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的入驻企业,北京凯声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培训活动的政策辅导资源与“一对一答疑”环节中受益匪浅,“针对性解决了我们在内容安全审核、数据标注规范等实操问题。”凯声文化产品总监刘艳龙说,“我们期待服务站未来进一步在文化内容安全评估等领域深化服务,助力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资源对接“全链路”
资金、算力、人才、伙伴、场景……过去这些资源像散落的珍珠,如今都被大模型生态服务站串成了项链。
在这里,企业可以快速匹配政府专项补贴及引导基金;可以面对面与银行、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等单位交流,享受贷款、股权融资、挂牌、上市服务;还可以找到上下游关联企业,开拓市场,对接制造、交通、教育等垂直场景,让大模型解决方案落地生根。
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坐落于清华、北大等高校创新带的“黄金C位”,毗邻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智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聚集,已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企业孵化和培育服务体系。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围绕备案辅导、算力匹配等需求,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技术成果落地。”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街区负责人刘强说。
京西智谷的国产算力集群,正成为企业降本利器——600P全市最大国产算力池,已链接800余家企业,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超40%。在生态服务站建设的加持下,未来京西智谷将继续联动相关部门和算力中心,为企业对接算力资源服务,进一步压降算力成本。
经验共享“强磁场”
从“闭门造车”到“开门共创”,在大模型生态服务站,竞争对手也可以变成技术盟友。
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京西智谷致力于打造“AI企业俱乐部”,充分发挥区内产业空间、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实现全生命周期扎根与发展。
从技术攻坚到场景落地,从融资路演到产学研转化方法论,生态服务站投入专业服务团队及数千平米办公场地,打造共享空间和品牌,让企业可快速获取算法优化、合规风控、商业运营等实战经验,打破“闭门造车”的孤立困境。
“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共享的技术沙龙,使产学研力量在服务站的引力下加速融合,让知识流动从‘点状突破’升级为‘系统协同’,催生大模型创新的链式反应。”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目前北京市正在加速构建“1个政策体系、2个服务品牌、3个工作机制”的“123”工作模式,“1”即涵盖大模型备案管理、算法合规等一揽子政策;“2”即打造“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和“模力AI大讲堂”两个服务品牌;“3”即构建大模型的梯次培育库、全流程监管全生命周期监测的跟踪机制和动态信息汇总机制三个工作机制,助力大模型企业“生得易”“长得快”“留得住”。
编辑 寇德娜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