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加速扩店抢占市场的卤味行业,正迎来存量时代的挑战。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绝味食品”)、周黑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周黑鸭”)、江西煌上煌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煌上煌”)、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紫燕食品”)的2024年年报均已披露,绝味食品虽仍是营收老大,但业绩下降明显,且净利润规模已被紫燕食品反超。


2024年,卤味企业面临门店收缩、提质增效、创新求变的大考,行业步入从“求量”到“求质”的转型期。“一款鸭脖打天下”的行业逻辑已成过去,供应链能力、年轻化战略、研发创新实力正取代门店数量成为新的竞争壁垒。存量竞争中,跨界、出海等多元化布局也被卤味企业视为具有潜力的第二增长曲线。


龙头利润大跌


伴随2024年年报披露,卤味头部企业竞赛结果出炉。营业收入规模上,绝味食品以62.57亿元继续领跑,但同比下降13.84%;其次是营收33.63亿元的紫燕食品,同比微降5.28%;周黑鸭、煌上煌营收分别同比下降10.7%、9.44%,分别为24.51亿元、17.39亿元。


净利润层面,绝味食品步入2017年上市以来最低谷,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紫燕食品反超,实现净利润3.46亿元,同比增长4.50%;周黑鸭(9820.4万元,同比下降15%)、煌上煌(4032.99万元,同比下降42.86%)同样表现欠佳。


得益于2024年卤制品原材料鸭掌、鸭翅、鸭脖等鸭副产品市场价格均处于低位,各家成本压力较上年同期有所减轻。其中,绝味食品主营业务成本因原材料采购单价回落同比下降20.75%,毛利率同比增加5.94%。煌上煌酱卤肉制品业综合毛利率同比增加5.93%。周黑鸭也指出,鸭副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加上集团积极优化供应链生产效率,使得毛利率从52.4%升至56.8%。


步入存量竞争


为何毛利率上行也难支撑业绩上涨?煌上煌指出,业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在于顾客购买力和消费场景发生变化,酱卤肉制品加工业老店单店收入同比下降,门店拓展不达预期,门店数量出现负增长。2024年,煌上煌肉制品业务开出门店3660家,同比减少837家。


规模收缩同样出现在其他品牌身上,截至2024年年底,周黑鸭门店数量为3031家,同比减少785家。曾连续5年在年报中披露门店数量的绝味食品,更是在2024年年报中对此只字未提,而结合此前财报,2024年上半年,绝味食品半年内减少981家门店。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卤味头部竞争已经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聚焦质量提升,正处于“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并行的阶段,差异化竞争格局加速形成。闭店情况既有客观因素影响,也有企业的自主选择。


周黑鸭在财报中坦言,公司正在对核心市场资源倾斜、低潜市场战略收缩,优化门店结构,合理闭店,关闭位置不佳、长期亏损等低质门店,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强化营销推广等方式盘活低效门店。另一方面,聚焦存量门店提质,从门店环境打造、产品质量把控、服务流程优化等维度入手,不断丰富产品品类与口味,持续提升单店店效。


闭店潮中,仍有企业期待逆势扩张。煌上煌虽然在年报中谈到“龙头企业逐步从快速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通过优化门店模型、提升单店营收应对市场压力”,但仍表示会“加快实施‘千城万店’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年报中,煌上煌就曾提及五年内要实现“千城万店”计划。然而五年过去,开店进度仅完成三成左右,2024年年底的门店数量较2020年还少967家。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卤味市场竞争白热化,消费者需求愈发多元,线上渠道对线下门店的冲击明显,门店扩张难度大幅增加。绝味、周黑鸭等已转变策略,从重“量”转向重“质”,煌上煌若继续坚持“千城万店”计划,将面临更大挑战。无论选择扩店还是缩店,当下竞争中,卤味品牌想要抵御消费变化、预包装肉制品零食等冲击,需要在产品、渠道、营销上多维发力。


争夺年轻市场


存量竞争阶段,部分卤味企业从成本端节省出的利润空间,却被增长的营销费用吞噬。2024年,绝味食品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3.31%至6.67亿元,主要原因在于年广告宣传费支出增加。


绝味食品认为,随着Z世代(泛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成为消费市场主力,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受到挑战,社交媒体成为快消品的重要销售渠道,线上化和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对新兴消费群体更具吸引力,如何应对年轻人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成为卤味企业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此,2024年7月,绝味食品宣布品牌全新升级,邀请艺人范丞丞担任品牌成立以来首位全球品牌代言人,围绕“辣”推出“绝”字超级符号、全新品牌IP小火鸭、品牌口号“敢辣,才绝味”等全新视觉体系,并计划推出“小火鸭”系列形象周边。


锚定年轻消费者的不仅绝味食品一家。2024年,煌上煌将中国卤味与年轻消费需求相结合,首次开设两家国潮概念门店,并计划采用明亮、年轻化品牌色系进行品牌视觉体系升级的全国应用,形成“鸭类图形+煌上煌”新标识。周黑鸭也表示,集团两大关键客群是会员和年轻群体。为持续触达年轻消费者,品牌在线下组织多主题限时快闪店同时,还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年轻人高度聚集的公域平台精准投放推广,与网红达人展开深度合作营销。


紫燕食品更是直接把门店开进大学城,占领高校“蓝海”市场。截至2025年1月,旗下紫燕百味鸡校园店已经入驻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0余所高校。紫燕食品认为,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追求新鲜感、潮流感、创新性和个性化,同时注重品牌品质与服务体验。门店进驻校园不仅能够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还可以显著增加品牌在年轻人社交网络的活跃度和曝光度,大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詹军豪指出,当前很多卤味企业都想要顺应市场变化,获得年轻人喜爱,而年轻消费群体对品牌互动、品类创新等都有更高要求。品牌年轻化过程中,除利用社交平台打造话题、开展互动活动、选择契合品牌的代言人吸引年轻人,入驻线上直播间和线下量贩零食渠道以拓宽销路外,也要重视产品本身的研发与创新。


目前,卤味品牌的产品创新主要围绕品类、口味、包装等展开。2024年,周黑鸭提出“经典产品稳基本盘,创新产品拓增量”的战略目标,一方面聚焦“周黑鸭经典味”系列产品,另一方面在鸭副产品外,持续扩充麻辣鸡丝、干煸辣子鸡等鸡副系列产品。紫燕食品也在2023年11月落成紫燕食品创新研究院的基础上,快速实现产品迭代升级,推出“一桶龙虾尾”等更具年轻人或地域口味偏好的新品。


不少新品呈现出健康化、便携等趋势。如紫燕食品将核心产品夫妻肺片和低热量、高纤维的魔芋制品相结合,推出一拎即走的“小胖桶”系列;绝味食品推出“爆耐撕绝绝脂大刀肉片”,强调非油炸、低脂高蛋白,并联合游戏“元梦之星”IP打造“元梦杯”,像奶茶杯一样方便携带,相关新品均受到年轻消费者关注。


在煌上煌看来,目前食品卤味赛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更注重产品健康化(如低盐、低脂配方)和品类创新。卤味市场迭代快速,口味变化多元,为整个市场带来更多可能,也为企业开发新品提供了广阔空间。行业转型期,头部品牌通过技术投入和资源整合巩固优势,中小品牌则需在细分领域(如区域特色风味)寻求差异化突破。供应链整合能力、食品安全管理、差异化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要素。


跨界、出海寻增量


优化供应链、研发爆品之余,卤味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和其他食品领域,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2024年,紫燕食品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出紫燕百味鸡海外一号店、二号店,2025年入驻美国大华连锁超市,并计划后续继续进驻澳大利亚悉尼、布里斯班等城市。2025年4月,紫燕食品公告称,为完善产业链布局,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出资5亿元对全资子公司成都紫燕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由后者出资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设立全资孙公司尼泊尔紫燕,投资建设尼泊尔生产加工基地。


周黑鸭也宣布2025年将以东南亚为起点,探索海外市场机会,打造新的增长曲线。据周黑鸭方面消息,近期,品牌产品已进驻马来西亚MIX超市,为后续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詹军豪认为,海外市场对卤制品企业来说尚属于蓝海市场,卤味出海的前景值得期待。进军海外的卤制品企业一方面可以用传统风味吸引消费者,传播中国美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本土化创新,更好融入海外市场。


同时,卤味品牌还掀起一股“跨界热”。2024年下半年,绝味食品在湖南长沙部分门店推出红豆布丁奶茶、椰椰爆珠奶绿两款奶茶产品,实现“卤味+奶茶”的休闲消费场景。不过半年时间过去,奶茶品类至今未有推新,仍停留在上述两款。对此,绝味食品回应新京报记者,绝味部分门店售卖奶茶行为仅为分子公司区域市场创新动作。


煌上煌则在2024年年底尝试收购主营糖果、饼干、凉果等休闲食品的广东展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虽然交易最终因双方无法在具体条款上达成一致告吹,但煌上煌表示会“继续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源整合,把握投资、并购机会,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进入2025年,周黑鸭也还是跨界动作不断,先是1月与泰国IMCOCO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联合推出天然椰子水品牌“丫丫椰”,后是在3月底与申唐产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四川周黑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周黑鸭“嘎嘎香”系列复合调味品及方便速食产品。周黑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富裕表示,周黑鸭“嘎嘎香”系列计划今年推出不少于10款复调及方便速食产品,不仅覆盖周黑鸭现有的3000多家门店,还要进入商超、电商甚至国际市场。


“卤企跨界优势在于可以吸引不同消费群体,但风险也不容忽视”,詹军豪指出,虽然跨界可以吸引到不同消费群体,但风险也不容忽视。新领域往往竞争激烈,需投入大量资源,管理难度也会上升不少。


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戟也向新京报记者指出,卤味品牌跨界到其他食品领域,主要还是希望在当前激烈竞争中挖掘到更多增长可能。虽然同属于食品大范畴,但不同细分领域有不同的行业发展规律、消费特性和竞争结构,经验与方法并不能完全复制。在此背景下,卤制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好是以投资、合作还是其他方式入局,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更大挑战的准备。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