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朱玥怡)“据测算,到2025年底要实现超过80%的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钢铁行业还需再投资2000亿元左右。到2060年实现‘双碳’目标,全行业大约需要20万亿元资金投入,平均每年投入超5000亿元。”4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2025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上表示。


近期,随着钢铁行业正式被纳入全国碳市场,行业面临的绿色低碳转型挑战随之加剧。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三大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生态环境部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2025年、2026年设立适应过渡期,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三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姜维表示,2022年以来,钢铁行业利润水平逐年下降,单靠企业自身承担绿色低碳转型的巨额投入困难很大。同时,银行在向钢铁企业提供贷款时,仍受到“两高一剩”政策限制,影响新增授信和信贷规模。截至2024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为36.6万亿元,钢铁行业获得的绿色信贷占比不足1%,与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15%的比例严重不符。钢铁企业融资受限,严重影响了低碳技术研发和绿色转型发展。


同时姜维提到,钢铁企业的环保成本差异导致了不公平竞争。截至4月20日,已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74.35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43元。走在超低排放改造前列的企业在取得绿色成效的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他因此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极致能效工程实施,对能效水平高、碳排放强度低的钢铁企业,在产量分配、绿色金融、产品出口、差别电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校对 穆祥桐